让统计意识成为孩子成长的基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茜
统计是用来收集和分析数据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在数据分析观念中,第一个内涵,我们要有数据意识,就是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去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第二个内涵,要体会到数据是蕴涵着信息的,首先要想到收集数据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当收集来数据以后,要能从数据中提取一些信息。由数据到信息,如果只是看到一个一个的数,发现不了里面蕴含的信息,那么它只是一种数据。只有把数据中的信息提取出来,才能使数据发挥作用。第三个内涵,统计不仅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所以要根据背景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表达数据。第四个内涵,通过数据来体会随机性。随机既是不确定的,又在大量重复实验中有一定的稳定性。
一、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现实生活中的事情是复杂的,由它所构成的问题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有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用数据的描述来解决。让学生面对一些实际问题,感悟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应该进行“统计”。如,学生要解决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各有多少时,想到要用分类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去解决,使学生产生统计的愿望,进入统计的角色。小学数学教学不但要使学生理解统计的知识,掌握一些统计的方法,而且要使学生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
二、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统计意识?
1.认识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有关的问题。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主要是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如,在看球赛时推算所喜爱的球队是否会赢。如果这时仅仅依靠主观喜好去作出判断,那么你就不具备统计观念,并且你的判断往往是不合理的。但如果你意识到判断前需要先收集一定的数据:双方队员的技术统计、双方队员历次比赛的成绩记录等,并且相信这些数据经过适当的整理和分析,可以帮助你对球队有个概括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对球队的输赢作出推测就会是比较可靠的,那么就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统计观念。
2.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运用数据作出判断,虽然不像逻辑推理那样有100%的把握,但它可以使我们在常识范围内不能作选择的地方作出某种决策。这种思考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需要学生从小就去体会、去运用。
3.对数据的来源、收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由数据得到的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
信息时代,只要留意报刊、杂志、电视、广播、书籍、互联网等就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统计数据,以及由此作出的一系列解释。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和解释都可信吗?统计常常被用来错误地表示某些信息,这时你就需要作出理智的选择和分析,对结论进行合理的质疑。这正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三、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1.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统计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学习兴趣极其浓厚,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学中应注重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形成统计意识。
例如,我借助联欢会购买水果的情境,鼓励学生通过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吃的水果,设计购买方案,体会数据调查、数据分析对于决策的作用。
又如,我设计“我换牙了”的统计活动,以儿童自己的身体为研究对象创设了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收集整理数据能够帮助了解一些有关自己班级的情况,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分段整理。然后,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较好地完成数据的整理。这样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过程,感受到了学习统计知识的作用和乐趣。老师只做指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既学会了测量和收集数据的方法,又锻炼了动手能力。
2.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小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只有统计教学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才有可能组织好统计教学。统计教学内容的选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寻找与学生相关的数据。(2)学生自己和同伴周围的事情。(3)有趣的游戏活动。
如我在教“平均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实例:
出示标题:“儿童乘车免票线‘长个’了”。
师:你知道什么叫儿童乘车免票线吗?没错,就是这条线,我们来看看这则消息:
经过市发改委与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将南通市儿童1.1米乘车免票线提高到了1.2米。
师:为什么要提高?
(学生的回答:孩子们都长高了。)
师:我们是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的呢?
(学生的回答:我们可以调查一下。)
师:调查谁?如何处理调查得来的数据呢?
(学生的回答:调查一些儿童的身高,调查完了需要计算平均数。)
师总结:同学们真了不起,既能准确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又能想到可操作的办法。那么我们一起看看实际是怎样做的:据统计,目前我市6岁男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9.30厘米,女童身高的平均值为118.70厘米。和你们想的一样,市发改委就是参照了我市6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才确定了免票线的高度。
3.身临其境,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
要使学生形成统计概念,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每节课的统计全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运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数据整理,运用合适的统计图表、统计量等来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决策,对自己的结果进行交流、评价与改进,等等。但有些教师往往只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的一部分,而且不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和独立性,只是根据提供的素材,机械地解决问题而已,这种“掐头去尾”的学习方式是一种盲目的被动学习方式,学生所获得的只是一种机械的解题能力,根本没有涉及统计的实质。“统计”是一个需要经历的过程,就像描述一件事,要有“起因、经过、结果”一样,为什么要进行统计,统计要做哪些事情,统计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有什么意义,只有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才能真正体会到意义和价值,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总之,无论是统计课程设计还是教学,都要抓住一个核心――数据分析观念,即如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解。实际上,统计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密,我们的教学就是使学生产生对数据的亲切感,愿意去分析数据提取信息,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来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培养统计观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2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