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研策略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昱 王彦斌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呼唤着专业化的教师,而校本教研则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在校本教研中,校本问题的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评估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教学实践的专业化。本文对如何通过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 校本教研策略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之一,教师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了教学改革的成效。由此,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容忽视。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逐渐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校本教研是推动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又是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质、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因此,探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研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专业化和校本教研的内涵
教师专业化即教师不断成长、接受新知识、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包括职前培养、新任教师培养和在职培训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和探究来拓宽则其专业内涵和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而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学校为基本单位,以学校实情为出发点,由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旨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及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而开展的教学研究。它着重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保证新课程改革试验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二、教师专业化的校本教研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从学校的生存还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说,学校都有责任从各个方面营造学习、探究的浓厚氛围,进而唤醒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促进校内教职工参与学习、反思、探究,从而达到校本教研的根本宗旨,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对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认识还不够。
据统计,有大约55%的教师认为参加校本教研就是增加知识,拓宽视野,提升专业素质,而对教师专业化的真正内涵则不明确。
2.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规划、目标不明确。
据统计,有48%的教师认为教研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有86%的教师认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需要提高,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教研活动是留于形式,浮于表面。
3.没有形成较系统的、科学的利用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的策略。
传统的校本教研内容缺乏专题性和连续性,缺乏分层次的目标管理,忽视教师的主体成长及能动作用;形式单一,主要是听课、说课和评课,而围绕问题、设计、实践、反思的活动形式较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在课程改革中实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校本教研途径
新课程改革为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实现。而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教师的发展只能在学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及对自己实践的不断反思中完成,因此采取有效的校本教研措施正是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必由之路。
1.加强校本问题的研究,促进教师理论素养的专业化。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教师的经验来自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并通过课后与其他教师交流和探讨及时解决问题,使教学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专业水平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因此,在校本问题研究中,应更多关注实践价值,着重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做到课前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设计要体现什么教育理念,使用什么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认真反思,自己有什么收获,存在哪些不足,今后怎样改进,等等。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会对教学有更多的理性认识,理论素养不断提升。
2.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学科知识的专业化。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针对本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出的具体问题,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通过自行研讨、设计,并在专业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编制的体现本校特色的、多样性的、可供教师选择的课程。其内容大多来自现实生活,这就促使教师面临许多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要求教师不但在教学思想、教学模式上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注重学生本位,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而且要密切关注本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了解学科课程的发展前景,以调整教学方法,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变革过程,是教师对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再回顾、再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的学科知识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使教师成为课程的主要参与者和主持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消费者”(仅仅是使用教材)。
3.创新校本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专业化。
学校成功的内在机制,在于建立一个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因此,应加强教研组建设,通过教师合作形成教与学的氛围及集体创新的力量。我们可以数字教研、案例教研、以题促研为载体,营造校本教研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专业化。
(1)数字教研――以软件建设为先导,由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及其他成员参与的校本教研。学校应分步实施“电子备课”,由部分教学骨干拓展到部分年级、学科,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整体知识构建的教学设计,开发出适合教师和学生使用的网上教学资源信息库,让优秀的教学资源在教师之间共享,让每一位教师备课时都能高起点,并通过一次次的复备使教学设计得到完善,形成教学合力,使每位教师的备课质量螺旋式提高,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
(2)案例教研――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既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又是研究者,无疑成为教师们介入新课程研究的最佳途径。案例教研即教师们将自己随机记录的、发生在教学中的真实事例,在教研组内讲述并进行合作研究,共同提炼教育教学观点。教师做到“三会”:学会积累,养成写教学日记、教学随笔的习惯;学会发现,善于从平凡小事中发现有价值的事例加以研究;学会写作,叙述的情节要形象生动,反思能够画龙点睛。
(3)以题促研――开展课题研究,是我国多年来的教研形式之一。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展开和深入,各校可根据实际现状,大胆实施课程调整,进行教改实验。例如,以“让漫画走进课堂”为题,研究如何增添课堂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遵循儿童心理认知规律为前提,进行作文教学的教改实验,探索出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作文教学内容和作文教学模式,等等。争取做到教师们人人有科研课题,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形成科类较为齐全、老中青梯队化、覆盖面广的课题研究网络,从而更加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4.开展校本评估,促进教师教学实践的专业化。
教师的专业发展最终是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的,要将校本教研落到实处,使之不流于形式,必须有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估体系,确立以校为本的教研观念,对教师理论学习、教学反思、活动参与、合作交流、课题研究等校本教研的情况进行定期考核评价,适时总结反馈,规范教师校本教研行为,正确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教师需求从数量满足到质量提高的转化,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教师教育的根本目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反思,与教学对象不断互动,强化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重构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做到既能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又能站在学科前沿,在处理教材和运用学科理论知识上运筹帷幄,使教师的专业化得到可持续发展,以保证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王满怀.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J].前沿,2000,6.
[2]谭永清.走进校本教研新天地―新课改背景下校本教研的内涵、意义及其行动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9.
[3]周迪.试论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赵辉.新课程呼唤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933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