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雁

  摘 要: 根据近年来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考虑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与人才培养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本文着重探讨了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思路;认为在教学内容上要进行合理整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总结出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操作方案。
  关键词: 高职焊接及自动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研究机械制造工艺方法和工艺过程的学科,具有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而且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失去该课程原本的重要作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学好这门课,为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课程地位与作用
  根据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岗位需求和本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作用,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焊接专业的专业核心教学项目课程。本课程是在学习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础上开设的,目的是为机械制造技术能力训练项目(车、铣、磨和钳工操作等)做理论方面和技术方面的准备。本课程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焊接结构设计与制作、工装夹具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必要的工艺基础。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涉及机械制造工艺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毛坯的制造、机械加工两大部分,形成一门知识面广、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的课程,是焊接专业课程的基础。
  根据课改的理念,我们确立了焊接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以适应技术发展为目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明确了课程改革原则,随即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序化。以典型零件生产过程为主线,毛坯的制造部分,简化本专业后续课程要学的焊接部分的内容,重点放在机械加工部分,通过机床构造与设备的维护等内容,对培养焊接设备维护方面的能力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专业方向的选择奠定了基础。坡口的加工训练等项目为学习焊接结构生产课程奠定必要基础。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相一致,与焊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三、《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探讨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五年制高职的二年级学生,要求学生在《机械制图》的基础上学习本门课程。后续的《焊接方法与设备》、《焊接结构生产》等课程在学完本课程后才能陆续展开。
  《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因为既无动人故事,又无感人场面,抽象知识点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无法动手演示,一味地“口授”,易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从而使教与学显得很乏味。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学习中的巨大作用,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上的。改变课堂授课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解决传统教学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以下是我总结出的自己的经验。
  1.任务驱动,学生主体。
  为了充分贯彻五年制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机械制造基础》教学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企业调研、专家座谈等形式对学生毕业后对应的工作岗位进行了分析,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了本课程的学习领域,最终形成了“任务驱动,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差;实行新的教学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学生成为了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知识灌输,而是转变为提出任务、进行引导、说明原理、提供示范、评估结果,学生的学习转变为在教师引导下,独立进行信息查询、制定计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估。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始终处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整个学习过程以实际的工作过程为基础,学生在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
  2.现场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在过去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根本没有机会接触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不了解生产中的机床设备和操作要点。如果按照过去的教育模式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进行教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形成感性认识,渐渐就会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而形成恶性循环。我的做法如下。
  (1)在上课前根据教学内容领学生到实训基地观摩,通过生产现场的场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授课过程中,比如当讲到机床结构与刀具时,将学生带到机加工车间现场,在各类机床前分别介绍其结构和作用,以及用不同刀具来加工零件的不同表面。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知识。
  3.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在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机械制造基础》这门课程主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理实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学生动手,让学生通过听、看、练等方法全面调动大脑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使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训练紧密结合,使教学时间和教学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使教学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现以用刨刀加工焊接坡口为例,首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和能力分成若干小组,使其能经过努力完成任务。教师先对其作简要介绍,让学生明白刨床基本的加工原理与操作。然后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拟出加工方案并操作。教师以质量检验员的身份监督学生的加工质量,在加工过程中学生出现问题,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思考。让学生认识到完成此项加工任务,他们已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哪些知识和技能,这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欲望。此时,教师的点拨能达到一点即通的效果。
  4.多媒体形象化教学。
  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形象地揭示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难以理解的问题,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5.提升自身素质,做合格的“双师型”人才。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单一的理论教师或实践指导老师,远不能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能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特别是青年教师,还需进一步提升自身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即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专业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注重对教学评价体系的运用,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突出阶段评价、目标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等,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关注学生个别差异,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真正实现了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代替终结性评价。
  四、结语
  总之,《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的职业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逐步促进了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我们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继续探索五年制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为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Z].2005-11-5.
  [2]曹兴常,梁家声.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改革刍议[J].山东电大学报,2001,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