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一些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顾雪梅
新课改的大幕早已拉开,各级学校纷纷出台各种举措来推行课改,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我校启动了中央教科所主持的教师专业成长课题,在学校营造的课改大环境中,教师们以极大的主动性参与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改进行理性思考。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一些体会和大家交流,欢迎指正。
一、以探究式教学法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学评价关注的不仅是教学结果,而且是教学过程。这种颠覆性的变化带来的震动每一位教师都有所感受,而这正是教师们最不容易适应的。但是一切的改革都必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扪心自问,在每一天的课堂教学中,新课改的影子能体现多少,恐怕不是每个人都能理直气壮地回答得出的。有基于此,我就以课堂的探究式教学法为研究课题。所谓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有兴趣的历史问题为载体,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进行研究,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其中关键是找到历史问题,收集、分析资料,得出研究结果。①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应做的准备工作
1.学生分组是前提。探究问题既需要个性思考,更需要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我把全班依照座位顺序分成12小组,通常每3小组为一大组(可适当调整),各设大、小组长一名,统筹组内的事务,如分配任务、收发资料等。小组成员相对固定,有利于学生长期交流了解。
2.布置探究任务是关键。课堂虽是学生探究的主阵地,但绝不是唯一的阵地,要充分利用课前的预习布置好任务。根据探究的具体内容,可以查找资料,也可以预习课本知识,或者订正练习试卷等。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实例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教学内容的制约,探究式教学的方法也呈现不同的类型,我主要侧重于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侧重搜集,分析材料,突破重点和难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是理论性、抽象性的历史知识,是对历史规律或历史本质的概括说明,教师的讲解固然重要,但学生仅限于被动接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给学生以主动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结果肯定是大不一样的。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例,日本1889年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是教材的难点,法律条文也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理解日本宪法的特点和作用?我反复考虑,最终决定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学生分成五个大组,分别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四国记者和日本首相伊腾博文,前四组同学立足于寻找本国宪法与日本宪法的不同点,从中提出问题。在学生的一问一答中,日本宪法的封建性、不彻底性等特点就不言而喻了,枯燥的法律条文也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
2.提供情境材料,培养解读、获取信息的能力。高中历史考试大纲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学生要具备获取材料、理解材料、整理材料、解读材料的能力,这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训练。而教学中有些历史知识内容冗长、繁琐,枯燥无味,这时探究式教学法就能发挥特有的作用。如在讲授《东欧剧变》一目时,我提供一段视频短片,让学生做简要的记录,然后独立归纳出东欧国家剧变的原因、过程,再互相讨论得出最终认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让知识结构一目了然,而且学生兴趣盎然,注意力高度集中,捕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所以在遇到内容烦杂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我大都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爱上了历史课。
3.调用学生知识储备,培养学习兴趣,增强自信。这种探究模式更多是在练习的讲评课上使用。由于学生错误的原因和表现各不相同,我发现评讲练习或试卷时,不同水平的学生反映不同,有的已经不耐烦了,有的还露出迷茫之色。如果还一讲到底,课堂效率就会大打折扣。我果断采用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课前,先将答案发给学生,自行订正,有疑问的做好符号提交课堂交流。课上,选择题按正答率由低到高排列在黑板上,最低的四道题目我讲解,其余的16道题目交由学生小组讨论,互相帮助,取长补短,我轮流参与,解决小组的共性问题;材料题先由小组讨论好后,形成书面提纲,各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内容包括存在的问题、解题的思路、补充的答案、存在的疑惑等。每名代表发言完毕,我及时总结提升。课后学生再次订正试卷,并交给我评阅。我发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同学的讲解更能让他们接受,自己的错误不再遮遮掩掩,而是主动向做对的同学提问,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因为每人都有闪光点,成绩自然都得到提升。
四、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和问题
1.每节课都需要探究吗?现在的课改有时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看到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就立马否定,看到课堂有学生的活动就给予肯定。我觉得不同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法上的区别。历史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是对过去人类活动的经验总结,学史是为了鉴今。所以历史知识纷繁复杂,如果对重要概念理解不清,何来探究?如果没有前课基础史实的铺垫,何来后面的升华?我认为教学不能教条主义,该应用讲授法的不要硬要探究法,否则只有形式而无内容了。
2.探究的结果和现行的教科书存在的矛盾,如何处理?学生搜集的大量资料,有时甚至是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但和教科书出现了冲突,该如何处理?比如选修改革中,很多学者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是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戊戌变法中改革派的主观失误导致了最终失败,但课本都是从改革力量对比的角度得出失败的主要原因。如果遵照课本,就可能扼杀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遵照探究结论,就可能带来考试失利。两者如何处理呢?幸好2009年广东高考试卷上给了开放的空间,那么中学课本能否更灵活些呢?
3.初中历史教学情况的制约。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要学好这门学科,学生的知识和素养都需要慢慢积累。理论上,初中的通史教学能打下这个基础,可教学的现实又如何呢?据我了解,包括一些重点初中在内,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历史教学既缺乏课时保证,又没有专业教师授课,真正是聋子的耳朵。那么如何能在高中专题式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呢?2010年开始泰州中考历史实行闭卷考试,这可能会促使初中的历史教学有些许改变,但要走的路还很长。
教学相长,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以上是我的一点陋见,抛砖引玉,在此希望能为中学历史教学贡献些菲薄之力。
注释:
①齐健主编.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第1版: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