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90后”独生子女大学体育教学方法的初步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强 牛健壮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对“90”后学生的时代背景、心理特征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90后” 独生子女 大学体育教学方法
  
  1.时代背景
  1.1社会背景
  “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前几代优越许多,今日中国的信息发展迅速,同时由于“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原因,全球各地的物品均涌入中国,各国交流日益广泛。而“90后”后相对年轻,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前人有很大不同,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各方面也都更加多元化。
  1.2家庭背景
  “90后”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物质条件丰富,生活安逸,父母整天都在忙,一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短,甚至是少得可怜,父母对孩子期望过高,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的条件与素质、兴趣等特点,对其进行成人化的教育。
  2.心理特征
  2.1张扬、傲慢、任性、怪异的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90后”生下来就受到社会的密切关注。当“70后”、“80后”享受美好童年的时候,“90后”却早早地被关进各种各样的特长班“陶冶”情操。当他们玩的天性被压抑和束缚时,必然要寻求新的突破口,于是,在网络上与冰冷的显示器里面的“陌生人”聊天;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寻求安慰。他们的张扬、傲慢、任性、怪异是表象,在这背后是深深的孤寂与无奈。
  2.2在重重压力下,探求真我,渴望自由。
  “90后”学生的父母由于自身经历过一些艰苦,因而都希望子女能生活得更好,延续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于是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对孩子充满各种各样的期望。就是这种想法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生存压力,唯独少给了他们一样最需要的东西――自由。于是到了青春期,人生观、世界观开始形成时,探求自我、渴望自由便成了他们的主旋律。
  2.3思维与情感方面,冲动而极端,单纯而脆弱,幼稚的成熟。
  “90后”的孩子对忍耐、礼让、畏惧、顾虑几乎没什么概念,他们的思维与情感是最直接的,敢想敢做敢犯错,用自己来赌博,赌上一切,也赢得一切,也正因为如此,就很容易冲动,放肆哭笑,佯装世故,敏感而情绪化。
  3.现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大学体育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
  3.1重运动素质教育,轻健康素质培养。
  由于现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运动素质测试为主,教师为了应付达标考试,教学内容总是围绕达标项目来进行,忽视对健身知识和身体锻炼方法的教学,因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进行自觉的身体锻炼是很有益处的,缺乏这些知识再加上有些学生也没有这方面的兴趣,有的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以致身体素质下降。
  3.2局限于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
  由于某些达标项目受技巧的影响很大,如推铅球,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力量大小,要想掷远更取决于学生对投掷技巧的掌握情况。为了教会学生投掷的技巧,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来讲解、练习,结果是成绩提高了,但素质并没有提高,这与目前提倡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精神是不一致的。
  3.3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由于速度、爆发力等素质和遗传因素关系密切,有些学生依仗先天的好身体素质,不积极参加锻炼却可以达到优秀标准,而有的学生因运动素质和身体条件差,虽然锻炼非常努力,但却无法达到良好标准,甚至有的项目不及格,这样就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挫。
  4.体育教学
  4.1体育教学现状。
  4.1.1体育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教学现象,在教学思想上重运动技术教学、轻体育理论知识和能力的培养,重共性轻个性,重运动技能的形成轻社会发展对学生体能的具体需要,重运动技能的短期传授轻体育的终身作用。
  4.1.2高校体育教学所使用的理论教材陈旧,内容重复而单调、不系统。几十年来,纲要内容基本无变化,大同小异,至今还无一套较适合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理论教材,导致体育教师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比较系统地讲述体育运动的理论知识。
  4.1.3教学的目的性不强,教学目标模糊,个体差异得不到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长远性,尚未形成受广大学生喜爱且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模式。
  4.2体育教学方法。
  4.2.1采用“启发式”、“诱导式”、“互帮式”等教学方法。高校体育应以健身为主转向以全面育人为主,打破传统体育以运动技术、技能形成与发展为中心的体制,转型为培养学生自学、自我锻炼增强体质及养护等综合知识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开拓前进的精神服务,因此高校体育课的课程内容安排,理论与实践应并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针对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启发式”、“诱导式”、“互帮式”等教学方法。
  4.2.2多采用俱乐部式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好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环节,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应多采用俱乐部的形式。随着大学生独立自主意识的不断加强,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心理逐渐增温,而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活动形式正适应了这一心理状态,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不仅提高了某项运动的技术水平,而且使其运动技能和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除此之外,学生参加俱乐部活动还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不断提高。
  4.2.3重视体育考核。体育课考核是为完成体育教学目的服务的,是一种教学检查方法,也是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掌握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依照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考核来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体育意识。
  5.建议
  5.1增加团体项目,培养体育骨干,多进行分组教学。
  5.2体育考核在考核个人基本素质的同时加入分组考核(如接力跑、排球垫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玲毅.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特征与高校英语教育[J].财经界(下半月),2006,(01).
  [2]独生子女与高校体育教育[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3]章茹.独生子女与高校体育教学[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3).
  [4]王英武.体育教学最优化的理论探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03).
  [5]肖瑾,陈伟民.独生子女社交倾向性的元分析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6).
  [6]周英英,陈武英.课堂教学模式优化研究[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0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