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浅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 菠
摘 要: 多年来,高职语文教学处于一种“教师不愿教、不会教,学生不愿学、不屑学”的尴尬境地,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学习效率低下。从事高职语文教学的一线教师应当深入探寻扭转困境的可行之策,使语文教学真正为造就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 高职语文 教学改革 功能定位 课外阅读
随着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因其重技能的培养而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与此同时,高职学院的公共基础课程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包括语文在内的基础文化课程却因其性质而被边缘化,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语文课程“踢”出高职教学的课堂。因此,高职语文身陷于尴尬的境地。究其原因,一是广大师生对高职语文学科的认识不到位,认为语文教学活动只是延续中学传统语文教学应试模式,没有认识到对培养高职学生能力的实际要求;二是教师教学方法、手段陈旧,给学生一种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和中学一样,以奠定基础和积累知识为目的,教学模式无异于中学的教学的印象,大大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基于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深化改革,探寻扭转困境的可行之策,使之真正为造就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一、明确语文教育功能定位,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素质包含科学文化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职业素养等内容。高职学生掌握某种技能,虽然可以解决一时的生存问题,但发展空间很小。只有那些既掌握一定技能又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毕业生,才能在成才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必须围绕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能力这一重心。而放眼当下,如今的高职毕业生,普通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人文知识匮乏、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高职院校没有专门设立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又像马克思所说的“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1],有巨大的包容性,因而,通过赏析文学作品来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中国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承载着祖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内涵,也使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人格的完善成为可能。著名教育专家于漪曾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着语言文字的听说读写训练,渗透着情感教育、人格教育。”[2]高职语文教学要通过文学欣赏与作品熏陶,让学生拥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受到真、善、美的道德熏陶,提高社会公德意识和精神境界,养成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健全人格等思想素质。如果简单地认为语文课程可有可无,对于语文课程的传统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等人文素质的培养就会缺失,不利于职业教育目标的达成。基于此,高职语文教学必须一改照本宣科模式,变为多层次、多形式的大语文教育,真正为造就实用性高素质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二、依托教材,拓宽教学内容,形成模块教学。
1.名篇、美文赏析模块,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做法是以现有教材为基础,整合四册教材中的古今文学名篇,还加入既具有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美文佳作、富有启迪励志的传记故事等内容。整合后的模块内容兼顾人文性、知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在编排教学内容时,打破一贯的以文体为系列的形式,尝试以专题形式来组织材料,如“直面人生”专题,推荐如史铁生《我与地坛》,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以这些身残志坚的名人的心路历程,以及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其生活的不易、意志的坚韧、内心的高大,从而励志成才。
2.应用文写作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写作应用能力。《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职校学生“学会写作常用和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五年制高职第四学期教材就是对这一模块的强化性教与学。教学内容除了新闻、求职信、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等常用的应用文的撰写外,还要求结合不同专业,进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比如商贸专业训练市场调查与预测报告;机电专业掌握操作流程说明书。由于整个学期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势必会很枯燥,我在教学中就力求创设仿真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我在教授新闻、启事的写作时,就拿着《张家港日报》、《扬子晚报》、《南方周末》走进教室,先让学生读报、看报、谈心得,然后讲解写作要点及注意事项,最后学生仿写,相互评析,反响良好。
3.口头沟通,提升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为了使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样是进行“介绍、交谈”训练,在掌握基本要求的同时,不同专业应突出各自侧重点。比如财经、贸易专业应补充“商务洽谈”;文秘专业可补充“礼仪、致辞、演讲”。在口语交际训练的施教过程中,还可以把学生带到虚拟的专业场景中进行训练。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设置售楼员向顾客推销房屋的情境模拟训练;对于机电、数控专业的同学,可在数控车床的咨询和洽谈情境下进行训练。除此之外,还可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辩论赛、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课前三分钟演讲等活动。在训练过程中,还应该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团队合作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高职学生在初中虽然接触过一些文学作品,但迫于升学压力,陷入字、词、句、段等应试的题海中,无法细细品味、欣赏作品之美。课堂教学时数有限,要想在课堂内大量阅读经典名著,是很难做到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可以在课堂内共同诵读欣赏,大部头的作品只能节选其中的精彩片段赏析,而原著只能在课堂内提纲挈领地介绍,全文阅读要在课外。语文教师首先要比学生先行一步,有广泛的阅读情趣才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善于利用所选教材的内容,把必讲的讲精讲活,并留下悬念,激发学生进一步拓展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在每学期初,教师都要给学生列出阅读书目,推荐有代表性的名家、名著,乃至时下报刊的精品杂文、美文。缺乏课外阅读这一源头活水,学生的词汇、语言、想象就会近于枯竭,学习兴趣就会丧失殆尽。语文教师应该做学生阅读的领路人,起导向作用。
四、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视野,提高学习能力。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书本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网络所蕴藏的教育资源是巨大的。五年制高职学生由于缺少升学的压力,自控能力弱,迷恋网络现象尤为普遍,教师一味地制止学生上网,会激起他们的逆反情绪。语文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转变网络的娱乐功能为学习功能,帮助学生学会网上查资料和进行网上阅读、写作、交流等能力训练,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只要坚持不懈,学生的语文学习、应用能力就一定会有较大的提高。
五、丰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多媒体技术高速发达的今天,语文课堂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图片、影视等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语文课堂变活,调动学生全方位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高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只要高职语文教育的一线教师们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明晰语文学科的功能定位,多学习,多摸索,就一定能走出当前语文教育的尴尬境地,真正发挥好造就实用性高素质人才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2]于漪.于漪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2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