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徐艳丽

  摘 要: 二语习得主要研究的对象是在此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人、中介语、学习环境等因素。关于人的研究,就要研究他的既有的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人的智力因素、人的后天学习环境、人的情感因素、人的身体状况等,这就必然使我们在这个领域当中运用到社会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研究方法,并借助母语的大多数词汇进行对比研究。因为在研究过程中,还要受学习者本身和其母语语言功底的制约,而且不一定母语和所习得语言之间就能够准确地互相翻译,也可能存在不对等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词汇的二语习得。本文就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第二语言习得 学习主体 中介语 学习环境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门新的社会学科形成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主要研究的是人们在学习母语外的其他任何语言,通常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第二种,甚至是第三、第四种语言,这种语言是学习者在掌握了第一语言(母语)的情况下再学习的另外一种语言。由于该学科包含人的因素,因而研究起来相对复杂一些。人们要学习除母语以外的任何语言都不是先天社会环境赋予他的,而是后天社会环境的要求或其兴趣之所在。
  一
  如何才能让第二语言的习得变得更加简单呢?我们需要从第二语言习得涉及的方方面面来探讨。第二语言习得的主体首先是人。其次是这个人拥有的学习动机、学习天赋(智力水平)、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等。再次是个体所拥有的中介语言,即其所掌握的母语,还有其受母语影响既定在他记忆中的情感和物质因素,有时候母语会对其学习第二种语言起帮助作用,我们叫做语言的正迁移;有时候母语会对其学习第二种语言起到反作用,我们把它叫做语言的负迁移;还有时候母语并不可能完全与学习者学习的第二种语言相互对等或互译,我们把它叫做语言的文化差异,比如说在中西方文化里,中国的“龙”和西方“dragon”,还有中国的“十二生肖”和西方的“十二星座”等都是不可能实现翻译对等的。换言之,语言的正迁移是指母语的某些特征跟目的语言特征相符或一致,语言的负迁移则指母语和目的语言的某些特征相左或相背。最后,第二语言的学习还和其目的语言的难易程度有关,当然这也要看目的语系和其母语语系的相对关系而言。另外我们还必须搞清楚几个相关概念,那就是母语、民族语、外语、第一语言、单语第一语言、双语第一语言、多语第一语言等。从字面上来理解,母语当然是指一个人从小学习的语言,而且这门语言来自于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民族语,是一个民族所讲的语言。外语,指其它国家的所运用的语言。第一语言(first language),也叫做“一语”,通常是指我们从小就学习的语言,也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语言,从开始来看,一般而言,它首先是来自于孩子的抚养人所操持的语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语”亦可以称作“母语”。由于父母或者社会的其他原因,孩子出生之后可能有着不同的语言环境。从理想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孩子出生后的语言环境划分为三个大类:孩子在出生之后首先获得的语言只有一种,我们把它称之为单语第一语言,而有的孩子在出生之后,他的语言环境有两种,我们把它叫做双语第一语言,有的孩子出生后的语言环境在两种以上,我们即说他具有多语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而言,其研究的对象包括学习主体――人,所以其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其具有复杂性,我们有必要研究其规律和用该规律来指导我们的第二语言的学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来看,学习本身就包含了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第二语言的习得也是如此。内因指作为拥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具有的内在智力、毅力、情感等因素,而外因则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当中所遇到的教学条件、学习环境、学习伙伴等因素。因为人的内在因素中智力水平是基本不变的,所以心理研究就成为了我们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重点。两个具有基本相同智力水平的人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带有目的性强的学习者总比没有目的性的学掌握得要好一些;一个能长期坚持学习者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习者相比,前者的学习质量显然占优势;当然,在心情放松、自然和谐的状态下学习第二语言的效果也要比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的效果强得多,这些都是心理因素和人体大脑自然机体运行的结果。从习得语言的外部因素来看,习得语言的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当周围的人都是讲其二语习得的目的语时,学习者就不得不通过自己的学习策略,全身心地去交流、领悟、学习,从而达到能够使用目的语完成交流和实现基本生存和谐的目的。当然,我们现在学习外语都是先在国内学习,然后作出国的打算。基于这种现状,我们要有学习动机,假设我想去欧洲讲英语的国家,我就得学习英语;我想去法国,就得学习法语,我想去意大利,就得学习意大利语……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语言或者文化感兴趣,因为已经掌握了一种或者两种甚至以上的第一语言,它们是我们从小就接触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固化了的,或者说某些东西是固化了的,再去学习第二语言,就需要足够多的毅力和决心,这些毅力和坚持的源泉来自于我们的学习动机。
  二
  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言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叫做中介语。我们先来看看为什么会产生中介语,我们又为什么会把它归结为一个动态的语言系统?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产生中介语最主要的原因是语言的迁移,这就包括学习过程中所包含的学习策略,又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策略各有不同,因此它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系统性的语言系统。因为动态的语言系统是逐渐形成的,它能够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新的词汇、新的语言规则,所以任何一种语言的东西都只在一定时期、某个阶段是相对稳定的。而语言的迁移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交际时试图用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或文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如一个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他就会在不自觉中对比汉语和英语的语音、语法、结构、习惯表达和文化方面的差异,而初学者总会习惯用我们所谓的“Chinglish(中国英语)”来表达他的思想。在汉语表达中有:“我有一个苹果。”在英语里也有“I have an apple.”的说法;然而在汉语中我们说:“她去过广州了。”在英语里学习者就可能说成:“She go Guangzhou.”(×)这样的中文式英语,其实应该说成:“She has been to Guangzhou.”(√)这也同样可以体现语言的正、负迁移。
  我们的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向于固定下来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已经不再起作用,这种现象使得学习者不能达到学习目的语很理想的状态,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石化”。究其原因是在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运用学习策略不当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的负迁移。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了此类情况,就应该用反复、机械的方法来克服该现象,虽然已经“石化”的东西很难改变,但是并不是不能改变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预先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教学步骤和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改变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就是运用目的语言和使用该目的语言的人群进行交流或者阅读该目的语言的相关书籍,所以为了更好地交流和阅读,我们必须克服“石化”这一难点。
  总而言之,二语习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进行大量的练习以积累和巩固所学内容,老师和学生要一起探讨、摸索,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徐通锵,胡吉成.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第1版.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1,第3版.
  [3]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1,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31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