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语篇分析看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 岚

  摘 要: 英语教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改革。虽然传统“词―句―篇”的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往往注重文章里的词、短语和句子的运用,而忽略了文章的整体性,从而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综合培养。本文从英语语篇分析角度出发,就高职高专学生英语阅读技能进行的培养作阐述。
  关键词: 语篇分析 高职高专学生 英语阅读技能
  一、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掌握信息已成为生活的需要与成功的必要,而阅读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之一。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阅读能力是大学生今后从业所需的主要语言技能之一。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来看,英语运用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输入,尤其是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英语阅读是即将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大学生的一个薄弱环节。为此,从更加实用的研究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英语阅读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独立阅读和广泛阅读的能力是刻不容缓的。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阅读能力,才能运用英语作为交际手段去查阅资料,获取并交流信息,因此阅读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我们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通过有效的教学途径,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语篇分析理论概述
  所谓语篇,又称为篇章、文章或话语,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通常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构成语篇的各下级单位之间存在着语义和结构上的联系,正是这种联系将语篇的各构成单位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语篇整体。语篇是有完整意义的,可以传达一个完整信息,逻辑连贯,语言衔接,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语言单位。语篇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形式和意义都有相应的完整性,但各自又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依赖性。从形式上看,语篇是一个按照语言系统的规则构成的复合语言符号;从功能上看,它相当于一种交际行为。因此,语篇的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所谓语篇分析是指科学地、系统地分析语言要素在语篇中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并识别语篇中的结构模式和限定这些模式标记的语言手段。也就是说在分析语篇的同时也分析语篇之间的衔接,看它们是如何联句成篇的,从语篇整体出发来分析解构整个篇章,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和文章的主旨及中心思想,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然后既见林又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其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 unit”)K.L.Pike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以语篇为中心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势是: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课文学习中,变学生被动地听讲、记笔记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分析、推理和总结的全过程。
  三、高职高专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语言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词汇量匮乏及无法掌握长句和复合句。
  2.不良的阅读习惯,比较突出的是低声诵读,遇到生词难词马上查字典,逐字逐句阅读等。
  3.对全文的把握能力差,很多学生无法在阅读完后从整体框架上理解文章。
  4.缺乏相关背景知识,遇到不熟悉的题材或是某些术语,学生往往束手无策。
  (二)传统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弊端。
  1.英语阅读教学仍以“注入式”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教师“一言堂”,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积累语言知识。
  2.由于课时有限,教材信息量大且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分析讲解完课文后,对于课文的处理就基本终结了。学生在获得大量的信息后,缺少对于信息的梳理和总结,也较少语言输出的过程,没有形成学生与教师、教材之间的深刻交流。
  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
  (一)以语篇分析为中心,分析语篇的宏观结构。
  首先,应重视语篇产生的文化背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而且是接触和了解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与文章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融入文章,并作出合理的推论与判断,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化背景知识掌握的多少可影响到阅读的每一个层次,小到一个单词,大到整个篇章的理解与否。在语篇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英语水平外,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要的背景知识。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活他们已具备的图式,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根据背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所读的文章。因为学生大脑中的知识储备即图式越多,对课文的理解就越正确、透彻;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便能越多地在大脑中建立新的图式,所以,适当地运用背景知识的教学活动可以大大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研究体裁,精心设问,注意培养学生综合推理的能力和阅读技巧。
  在学生已经了解了一定的背景知识之后,在阅读前教师可提出几个或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这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教师在上课前要仔细地研究文章的体裁,根据不同的文体设置不同的问题,体现语篇的基本框架。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快速理清文章所叙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更准确地了解语篇的脉络和语篇的含义,并能抓其重点。而后再提出一些具有推断性的不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读来领会,根据问题迅速锁定提问的区域,然后再进行仔细的判断、推敲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学生有了完整的理解之后,提出一些具有延展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加以拓展,开拓视野,然后根据学生问题的反馈情况,适当地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
  (三)分析语篇构成的特色,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在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理解全文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语篇的篇章结构,传授一定的篇章知识。从文章的写作手法等角度去领悟语篇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妙处,了解作者的意图、思路、目的及写作风格与技巧,挖掘文章字里行间所隐藏的深层意思。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看文章,从而把握全局,从鉴赏的角度来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五、结语
  实践证明,语篇分析教学是语言学理论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语篇分析教学克服了以往只重视语言表层结构的传统语法翻译教学法给学生带来的“见木不见林”的弊端,有机地结合了语言知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把阅读理解从句子层面上升到了语篇层面,不仅强调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而且注重语言形式和功能的统一性,从而真正地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Cook,G.Discourse Analysi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2]Halliday and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1976.
  [3]Nunan,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4]Hatch,E.Discourse and Language Educ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5]赵雪琴.阅读理解中得知识提取和信息加工[J].外语界,2001.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56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