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历史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高艳波 吕远涛

  摘 要: 本文认为,在“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性;研究总结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学生主体、 师生互动” 历史教学模式 研究
  
  “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在今天已经不是什么新的名词,因其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前导作用,几乎全国各地的学校都在加以倡导,以此为主体的课改也是风靡一时。在这课改的潮流中,我也针对历史学科的特点在不断地进行思考、摸索、研究。下面我就探索过程谈谈个人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以启示,给历史教学补充生机。
  一、教师要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做到学高,并要敢于置疑
  历史可以说是和人们生活接轨最多的,比如人们喜闻乐见的很多影视作品就取材于历史。像《康熙微服私访》、《康熙帝国》、《雍正王朝》、《铁齿铜牙纪晓岚》、《大明宫词》、《大汉天子》、《小兵张嘎》、《南京大屠杀》等举不胜举,既然常见就可能被常问,如果教师自己弄不清各时期的历史,读书太少,怎么能在师生互动中解决课上学生可能想到的疑问,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呢?所以既然主体地位给学生,教师就应用丰富的知识基础做好准备,迎接学生的质疑、诘问。记得我在讲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有关丞相制度被废除的问题时,有学生就问我他从书上和电视上看到的有关明相(明珠)和索相(索额图)的称谓是否适宜。如果我对这个问题不了解或根本不知道的话就会很尴尬。还好我利用专业知识很容易就把他的疑问解决了,但那件事仍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使我意识到博览群书的必要性和关键性。
  另外,教师敢于质疑,才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比如在讲太平天国运动时,我让学生对其进行评价,设计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还是阻碍作用?”这一问题。学生通过积极的讨论给出了各自的观点。我想这正是学生主体,师生互动所必需的。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要想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自学,才能发现问题,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主体作用,师生才能真正互动起来。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来“解放”学生,放任自流,这要求教师应具备较系统、全面地学习和研究能力,更为关键的是教师要把这些能力通过教与学的契合互动过程,逐步转变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这方面我有几点体会。
  1.鼓励学生敢于对历史现象、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或提出假设推理。
  学生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认识,历史教学就是要把这种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我给学生举了一个日本历史课如何教育学生的例子,在课堂上日本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中国的台湾回归中国大陆,中日关系该如何处理?理由是什么?你有哪些对策?不得不承认日本教育学生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把历史给用“活”了,它注意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为现实服务,而不是死记历史。
  2.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能力训练题。
  在我的教学环节中有一步是巩固练习,以前全都由我找题,现在我把任务交给了学生,促使他们寻找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相互交流,多见题型,并开拓思维、取长补短,同时也给学生一些成就感,效果很好。
  3.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
  三、课堂教学研究
  在学生主体、师生互动历史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实施阵地,我也在课堂上一步步进行探索。
  首先,我的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学习?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邛师生互动解决问题?邛教师出题练习?邛布置预习下一课。
  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导入、讲解、练习、作业,教师通过多方看书、仔细备课、认真上课等方式增强教学效果,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大。他们可以津津有味地听,可以喜欢你的课,但是你“喂”他多少,他就吸收多少,一旦脱离教师的讲课范围就“免谈”了,所以我最初尝试先让学生自学,使他们发现问题,互相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师生共同讨论、研究,通过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再由教师出题进行巩固练习。根据历史教学的实际,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一般只留预习作业,即“预习下一课”,以减少课上自学时间来增强对教材的理解。
  其次,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对以上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进:课前提问,让学生整理预习内容(课下预习)?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邛师生互动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对疑难问题进行引导)?邛教师出题,拓展巩固练习?邛布置预习任务。
  这主要是因为我察觉最初的探索有漏洞,没有课前提问,学生课下根本不复习,再加上我留的预习作业也是无形的,学生太过轻松,其实无论课上掌握多好,课下不复习都会全部忘记,所以我增加了课前提问,一般是按课本顺序提问,可以说是串一遍线索,改变了学生课下一点不看历史书的现状,把让学生在课上自学改为直接让学生整理内容,这样也可以把无形的预习作业任务检查一遍,节约上课时间,以便更好地发挥课堂45分钟的效果。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后,由教师为学生寻找一部分题目进行巩固练习,拓展知识层面,增强记忆理解。最后布置预习作业。
  目前,我在课堂上所利用的教学模式为:课前针对重、难点提问?邛组织学生对新课进行整理?邛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邛对解决不了的师生互动解决?邛学生总结?邛学生互相出题、提问、解答,拓展巩固新知识?邛教师进行补充性出题?邛布置具体的预习作业。
  目前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前面教学模式的补充完善。我对第一步提问环节进行改革,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把握重点、难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提高教学效果。这个模式增加了学生总结,主要是让学生对这一互动甚多的课堂形成整体印象,使教学内容形散神不散,最大的变化是巩固练习这一步,以前都是我找题,现在把任务交给了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找题、出题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给学生提供了预习方法,课堂上的互动提问,又给动脑筋出好题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机会,给其他同学提供了学习机会,效果很好。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就不需要找题出题了,我想这个环节要求教师得做更多的题,掌握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避免出现学生出题教师没思路的现象发生,那样教师怎么去引导学生呢?另外,如果学生的题目不全面,或没有突出重点,教师的后备题目就该发挥作用了,所以这一步教师必须做好。最后一步布置作业我也做了完善,以前直接告诉学生预习下一课,发现效果不是太好,主要是没有说明一定的标准和尺度,怎样才算预习好了?没有要求学生。于是我现在每次课前先在黑板上板书下节课具体的预习任务,结果发现效果很好。
  以上是我在探索历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当然在贯彻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运用。比如,对于高年级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可充分利用第三步探索,即多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于低年级自学能力弱的学生,可在整理新知识环节上多加些引导。当然,对于同一年级不同学习基础的班级,也要灵活对待。总之,我研究“学生主体、师生互动”的历史教学模式,主要在于鼓励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增强教学效果,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摘取更丰硕的果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2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