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妙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黄冬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学语文和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教材的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而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不可忽视这一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文的现有插图,让其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做到图为文用,这样课堂教学就会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一语中的,文本中的插图对于延伸文字内容大有裨益,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阶段,究竟应从哪些方面挖掘插图资源并进行适合中学课堂的教学呢?
  
  一、借助插图,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儿童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便会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促进各种智力因素的发挥,并积极主动地学习。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众多语文教师探索的热点。于漪老师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半,学生学会学习语文就有了很好的起点。”如果能在学习新课之前,利用插图,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那么这堂语文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借助插图,走进作者
  
  语文课本中匹配有不少作者的照片。在学习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插图认识作者,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以此激发学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欲望。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可先让学生观看作者的照片,当学生看到朱自清年轻而又帅气的照片时,立刻就会产生一种亲切感,一定会想他写的是什么的背影呢?他要表达一种什么的情感呢?从而急切地阅读课文内容。
  
  三、借助插图,导入新课
  
  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地诉诸视觉,形成鲜明的感受。由图片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文本创设情境。如果说课文是一个游览的景点,那么插图就是进入景点的一个提示招牌。它既能触景生情,诱发想象,又能因势利导,引人入胜。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时,我便从苏州园林彩色插图入手,要求学生注意观看苏州园林的美丽景色,再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一下。在此基础上我继续追问道:“面对如此美丽一景,你会有何感慨呢?”由此顺利地导入新课的学习,并将学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读中。
  
  四、借助插图,解读文本
  
  (一)化难为易。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理解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考虑用插图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化难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论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对人物的刻画,无不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思想感情。同样作为与课文相关的插图,它包含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生活体验,以及对课文思想内容的高度浓缩,精辟的理解或延伸,有的是对课文某一片断的精心描绘,有的是对课文重难点的直观展示。这些无不渗透着画面作者的审美情趣和对文章旨意的理解。如教学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就把课文中的彩色插图与课文的文字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写道:“……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辉夕阴,气象万千。”这样的美景,怎么不让那些迁客骚人有异样的心情呢?
  总之,一个好的教师,总是试着从各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事实上,插图虽小却大有用处。它不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而是一碗飘着浓浓香味的鸡汤。只要教师在教学时能像对待文字那样去精心教学,巧妙利用,就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有滋味,更富韵味。
  (二)放飞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种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认识能力。人类的创造发明离不开想象,学生的学习同样离不开想象。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活动。在阅读时展开想象,可以拓宽认知领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现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蕴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在作文时放飞想象,可以充实文章内容,描绘生动形象,增加感情色彩。学习语文离开积极的想象,既难以深刻地领会文本内涵,又难以提高表达能力。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样拓宽思路、大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看书前面的插图,要求学生结合文本,对插图展开合理想象,讨论于勒的以后生活会是怎样?学生的发言,大大丰厚了文本本身想要表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维超越了文本的界限。
  插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这个平台,不是游离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机延伸。由插图展开的联想或讨论,能升华并拓宽文章的内涵,也激活、深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真正走进人物的心灵,语文教学也就有了活力和深度。
  (三)体味情感。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都融注为作者深厚的情感,但是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还会有一些差距。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韩麦尔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挥着手宣布散学的插图,让学生体会这个普通的法语教师在国土沦丧时所表现出的强烈爱国情。
  (四)理解主题。文学插图最常见的便是小说中的插图。小说中的人物、环境、细节等用文字描写的东西,往往被画面所代替。小说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因此小说的插图也集中在勾勒人物形象上。借助插图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典型意义,必须有这样的两个过程;由文字到画面――将小说的文字描写对照画面,想一下插图还隐含着哪些文字信息,它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实践证明,若能充分挖掘语文课文中插图的作用,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充分认识课文插图的作用,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做到“图为文用”,全面完成教学。
  总之,插图不是一种摆设或点缀,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活跃的生命力,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更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插图帮助教师提高了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是实验教材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93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