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其超
摘要: 在我国数学教育中,效率意识薄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文献的发表、“数学教学效率论”课题的提出,在数学教育第一线引起强烈反响。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是一条不容忽视且应迫切提倡的重要途径。兴趣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本文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有效性
在我国数学教育中,效率意识薄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文献的发表,“数学教学效率论”课题的提出,在数学教育第一线引起强烈反响。人们普遍认为,“教学效率”问题,不是一个普通的科研课题,而是呼唤效率意识,在数学教育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课题。如何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呢?作为一名教师,认真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不用说。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学生克服消极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更是一条不容忽视且应迫切提倡的重要途径。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就突出强调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兴趣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索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动力。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但一项关于高中生对于数学情感态度的调查却表明[2]:目前高中生中有27.6%对数学无兴趣,15.6%对数学感到痛苦,只有22.7%认为数学和自己的工作有关系。笔者在此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从数学学科教学的角度来说明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兴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积极情感态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彻底杜绝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针对数学课“枯”、“苦”的特点,教师应从与课题有关的有趣味的事例出发,如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史、数学家轶事、趣味数学等,以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适时地提出一个问题,引发一些疑问,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设置悬念,使学生急于了解问题的答案,从而对后面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经常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美的思想,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并不枯燥,有很多美的东西等待他们去发现和体会。
教师应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多手段、多途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起好“主导”作用,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而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教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索,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美的感受,从而更加激发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发积极认识兴趣
亚里士多德曾经作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思维从惊讶开始。”数学学习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的动态过程,“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具体目标是: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积极的认识兴趣,改变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注重以下三点:1.数学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是应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创设的问题情境应联系实际,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选材加工。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以往对数学课“枯”、“苦”的认识,创设的问题情境应生动活泼,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灵活多样。3.注重改变学生心目中数学老师“古板”、“生硬”的形象和“说一不二”的教学作风,培养亲和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应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好的问题情境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高度融洽。师生之间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可能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
3.恰当运用多媒体,形成积极情感体验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抽象而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自然学科。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于一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获得人们的青睐,多媒体组合可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作用于不同的感观,使学生迅速获得丰富的感受,达到迅速感知对象的目的,所以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十分重要。如在《棱锥的体积》的教学中,学生对“三棱柱可以由三个体积相等的三棱锥组合而成”难以想象,笔者通过多媒体设计将一个三棱柱分割成三个三棱锥,然后把这三个三棱锥组合成原来的三棱柱的动画。这样,学生不仅理解得快,而且记得牢。又如:《二次函数图像》的教学,笔者在《几何画板》中通过拖动点的位置,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a、b、c对函数y=ax2+bx+c图像的影响;还可以看到函数y=ax2+bx+c图像是如何由函数y=ax2图像经不同变化所得,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望尘莫及的。因而,教师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使学生在欣赏到现代科技的同时,学习效率和兴趣也大大提高。
4.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具、投影仪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能使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对学到的知识印象深刻,永久不忘。笔者在指导学生实习时,在小学低年级运用教具学习“凑十法”,通过摆小棒等操作,让学生领会新知识,使学生学起来也富有兴趣。再如,在三角形、平行四边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笔者采用投影演示“割拼”过程,化静为动,一目了然,而通过学具的剪拼,学生不但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而且通过自己摆弄得出的结果,印象深刻,记得牢。很显然,在教学中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动手操作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操作活动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它需要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并需要学生独立、自觉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教学比看教师拼、摆,听教师讲解获得的知识牢固得多。总之,教师要使学生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手实践可能会暂时多花一点时间,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掌握得好,基础打得牢,对于后继知识的学习就会又快又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兴趣对数学学习十分重要,是学好这门功课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海荣,朱德全.数学新课程标准下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
[2]乔荣凝,付小平.高中学生数学课堂中的情绪障碍与学习成绩的关系[J].数学教育学报,2003,(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5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