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激发兴趣,写好作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 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举足轻重,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害怕写作文,无话可写或是不知所云,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由“厌写”变成“爱写”,最终写好作文呢?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工作中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观察生活,捕捉美好
  
  好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春秋时代的琴师俞伯牙曾经来到一个海岛上,他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身后是高耸入云的山峰。那惊涛骇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那扣人心弦的阵阵松涛声,使俞伯牙激动不已,立刻对着大海弹起琴来,10天以后当俞伯牙把修改过的乐曲再弹给他的老师听时,老师连声夸奖说:“好,好,好极了!”当时,有个樵夫叫钟子期,高度评价伯牙的“高山流水”曲:“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从此,人们就用“高山流水”四个字来比喻“知音”,或者“乐曲高妙”。伯牙学琴的故事给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生活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老老实实地向生活学习。我发现很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对外界事物视而不见,写作就没有材料,这样自然无话可说,脱离实际,生编硬造,像挤牙膏似的挤一句写一句,有时更是车轱辘话说来说去,凑字而已。写出来的文章也就没有灵魂。那么如何来改变这一现象呢?那就是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生活是美好的,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捕捉,才能充实头脑,美化心灵,从而写出好的文章来。如朱自清正是观察到了荷塘上的月色及月色下的荷塘的别样的美,才写出了那篇优美的《荷塘月色》。“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是什么?正是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学会用心地观察生活、感受生活。
  
  二、放开眼界,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写好作文,素材是关键,有些学生整日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沉浮,可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课外阅读少之又少,国家大事更是不关心,难怪有些学生会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感慨。教师应注意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了解时代信息,把握时代脉搏,多听新闻,多读报刊,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只有“读书万卷”才能“行万里路”,有了材料才能“下笔如有神”。
  
  三、博览名篇,学以致用
  
  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借鉴前人的写作,成为一代风范。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再如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那个暴君隋炀帝杨广的“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的诗中化来的。搞艺术离不开一个借鉴模仿的过程,但不能生吞活剥,生搬硬套,正如画家齐白石所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为了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学习一些名家名作时,多找一些他们的传记来读给学生听,让学生从他们的生活和创作经历中发现写作并不难;也可以找尝到了写作乐趣的同学谈谈他们的写作经验,从他们成功的经验中吸取营养,取众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结合名篇赏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写作技巧,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特色,即文风。
  
  四、多种方式,强化训练
  
  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就会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因此搞好心理调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采取口头作文法:“你能讲出来,就能写出来”,让学生先说后写,锻炼口头作文的能力;还可以用写片段法,让学生练习写一些片段(写景、抒情、议论)。这样可以降低写作难度,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对作文课感到新奇。
  
  五、赏识教育,培养信心
  
  “赏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件法宝。在作文的评改过程中也应用赏识的目光。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的,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尽量在作文中找到其闪光点,只要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就应给予肯定和赞美,在批改中增进师生间的感情。这样让学生在赏识中写作和提高作文的能力,享受到作文的成就感,这是写作的价值所在,也是对学生写作这种劳动的不可缺少的回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热情真诚的赏识,可以使学生及时看到自己作文的成果,增强自信心,从而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首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由“厌写”到“爱写”,最终打好写作这张“硬牌”。
  
  参考文献: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2]朱自清.朱自清谈经典.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05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