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标下初中物理问题式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峰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新课程理念在学校学科教学的广泛渗透,学校教育教学必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变“以成绩论英雄”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教师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能力养成教学理念的转变,达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为自觉能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讨论,仔细探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在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建立教学新理念,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内在能动性和求知欲,将教学内容通过不同问题形式贯穿于整个活动始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互助合作,交流看法,探究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系统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和学生解题能力,从而将问题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将“问题”教学作为物理课堂知识传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营造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广大物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深刻体会到学生对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许多教师经常利用学生所经历的事物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物理课堂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于强调知识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知识的探究实践过程中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前要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结合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等因素,创设符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这样能充分刺激学生的探求欲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经历观察、体验、想象、思考等的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如在学习惯性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采用列举实例和出示实物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自行车和汽车谁的惯性大?同样大小的棉花团和铁球,用相同的力让它们运动时,谁移动的距离大?用铝做成大小不同的两个球,在相同外力的作用下,谁移动的距离大?教师采用设置这些问题情境,能渲染课堂教学氛,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物理现象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从而顺利进入本堂课的教学主题。
  
  二、组织合作探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中,离不开班集体和学生的帮助,离不开与其他同学的学习交流活动。由此可见,教师可以在设计适宜教学环境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其中,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的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示相关内容资料,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如在“物质密度”这一节的教学中,我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对自来水和盐水,以及涂了白漆的铜块和铝块,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鉴别。有的学生提出用手来掂量,谁重,谁就是铜,理由是铜的质量比铝的大。这时我让学生测量桌上铜块和铝块的质量,结果否定了上述猜想。学生经过思考,很快发现:应该规定物质的体积。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假设:(1)同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有关: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2)不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一般不相等。然后我让学生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分别进行探究活动,各组学生相互交流,形成合作学习的群体,相互启发,逐步形成解决问题框架和思路,我适当进行点拨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进而得出密度的定义和密度的公式。
  
  三、注重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创设问题的能力
  
  任何学科知识不是孤立存在、毫无内在联系的独立体,而是有着与其他知识密切广泛的内在联系。教师要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设计具有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一题多变习题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有机联系前后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水平。如在“浮力”知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围绕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教学目的,我向学生出示下列两个问题:(1)怎样用浮力方法测定一块铁块是不是纯铁?(2)有一堆矿石,你能用什么方法称出它的重量。问题一出,所有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就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得出多种方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新课标深入实施的今天,广大物理学科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要建立先进教学理念,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21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