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应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耿忠云
摘要: 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体质健康,而高职院校学生体育课时有限,因此,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隐性课程开发
高职教育是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应运而生的,它的职能是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坚持以“够用,必需”为原则,削减公共基础课程,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突出、强化实践教学,已成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体育课程作为必修公共基础课,这几年课时越来越少。体育课时的减少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1.体育课时减少对学生培养规格的影响
1.1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
中共中央于2007年5月7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中指出: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先后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颁布了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强势进入公众视野,喊出了“健康第一”、“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响亮的口号,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组织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
青少年体质下降,形势严峻。大学生群体也是体质下降“重灾区”。此外,不少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决定,于2008年10月26日至2009年4月30日开展第二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活动主题为“阳光体育与祖国同行”,三部门提出,各级各类学校是开展冬季长跑活动的主体,要把冬季长跑活动纳入日常教育教学计划之中。[1]可见国家对学生健身的重视程度。
1.2高职学生毕业去向的基层性,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学生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是培养目标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身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的工作;只有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作中讲求协作,并对在竞争中遭遇的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体育教育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不仅有利于高职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且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
2.加强高职院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体育隐性课程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部分,开发体育隐性课程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是高职教育目标的体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1什么是体育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在课程指导和学校政策中并不明确的学校教育实践和结果。体育隐性课程是指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体育环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所获得的体育教育性经验的总和。体育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具有教育主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育领域的开放性;教育内容的非智能性、依附性、多样性;教育方式的潜在性、隐蔽性和易接受性;教学效果的持久性等特征。[2]
体育隐性课程的载体有很多,涉及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三方面的内容。
2.1.1体育隐性课程的物质内容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的各种场馆、器材、设施等共同组成。物质条件的科学、合理搭配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客观物质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体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可以影响学生的体育运动情绪和精神,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观念、体育思想。
2.1.2体育隐性课程的文化内容主要是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学校教职员工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特别是校领导的良好示范作用,对形成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气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他们的人格魅力、言谈举止、个性特征、知识水平、施教能力、兴趣爱好等对学生体育观念、体育能力、体育爱好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体育文化活动,如体育竞赛、体育节、体育俱乐部、体育沙龙、体育知识竞赛和有关体育的宣传活动,能够活跃学校的体育文化氛围,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热情。
2.1.3体育隐性课程的制度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各种有关体育的规章、法则、体系等制度,是体育隐性课程良性循环的保障。高职院校的制度建设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制定过程和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学校体育课程管理、体育健康测试管理、运动竞赛管理、体育社团管理、体育教学管理、课外体育管理等制度,反映了学校体育观念和价值取向,是学校体育得以正常运行的有力保证。这些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体育活动起着导向、激励、约束、规范的作用。[3]
2.2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
2.2.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隐性课程没有高不可攀的教学目标,没有机械的教学模式,没有“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僵死的师生关系,没有强制的纪律约束,它能使学生充分地得到一种“自由”、一种“解脱”,在有意无意中得到感化、受到教育。这种教育不带任何强制性,因而它不是被动的。它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不会导致学生紧张、疲劳和抵触情绪,让受教育者乐于接受这种教育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目标的实现,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体育隐性课程是通过环境对人产生影响的,它不可能单独地为某个特殊群体或个体服务,它一经实施就会面对每一个个体,使每一个学生在体育环境中公平地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2.2.3教育者自身的示范影响作用不可抵估。在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体育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体育教师的人格是指一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德性的总和。它能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影响力与辐射力,对学生的教育有巨大的作用。教育者在进行解惑授业的显性教育的同时,关注自身形象、行为对被教育者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生关系的艺术处理,教师对教学所持的态度,乃至教师的仪表穿着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作用甚至不亚于正式的课程。[5]
2.2.4可以弥补体育显性课程的不足。单纯的学校体育显性课程只能片面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而体育隐性课程广泛地存在于学校物质与精神文化环境之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多渠道地提供给学生各种体育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它时时处处对受教育者产生潜在影响,使其受到教育,促进显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体育隐性课程能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与记忆,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它能弥补显性体育课程在实现运动技能目标和身体健康目标时的时空缺陷。因此,教师应将学校体育显性课程与学校体育隐性课程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学校体育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学校体育教育的要求。
3.结语
开发体育隐性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意义重大,学校应该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发。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2008-9-28.
[2]周立.体育隐性课程的载体及实施[J].四川体育科学,2003,(3):52.
[3]李玫红,赵永.体育隐性课程探究[J].广西右江师专学报,2005,(3):79.
[4]朱云松.高职院校体育隐性课程的有效实施.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5.
[5]汤晓玲等.论体育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四川体育科学,2006,(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41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