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长慧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我在教学中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再现生活画面,增强形象直观性
  
  小学科学课中,有很多内容如果仅仅是文字表述,学生会因年龄小,知识面窄,理解能力不强,观察不细致,生活经验少,很难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师必须借助于形象直观的材料来进行教学,而多媒体正是最好的载体。
  如在教学《流动的水》中水的利与害时,我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兼容一体的特点,设计了以下动画:水哗哗地流着,带动发电机,使千家万户用上了电,为他们带来了欢声笑语。接着节入剪辑来的抗洪抢险画面,洪水咆哮着冲毁了房屋,给人们带来了灾害,学生瞪着圆圆的眼睛,静静地看着,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当画面结束时,教室里安静极了,这时我让学生把这些直观的资料与他们的亲身感受结合起来,说说水的利与害,学生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回答,畅所欲言。多媒体的介入,使用抽象的语言和其他教学手段难以突破的东西,通过直观鲜活的画面展示出来,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是学好科学的前提。运用多媒体,采用多种信息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如在教学《寻找动物和植物》时,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一幅千里冰封的寒冬画面,接着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旁白是朱自清的散文《春》前两段,同时画面上展示出以下景象:冰雪消融,汇成小溪,哗啦啦地流向远方。小朋友们脱下厚厚的棉衣,走出户外。远处山坡上桃花红似火,梨花白似雪,吸引着小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叫着来采蜜;大雁排着整齐的“人”字形的队伍飞过蓝天;小燕子衔着泥草在屋檐下垒窝;小草也从地下探出小脑袋,大地一派生机。
  学生见此情景,欢呼雀跃,迫不及待地让我带他们去大自然,去寻找动物和植物。当我满足他们的愿望后,他们兴奋极了,来到校园中,在我的带领下,寻找动物和植物。有的拿放大镜仔细地看,有的趴在地上用耳朵听,还有的用笔和本在记录。此时学生不仅被美丽的画面所吸引,更为周围的动物植物所吸引,观察动植物特别仔细。
  
  三、生动演示变化过程,突破时空局限
  
  科学教学中生物的生长发育是一个难点,教师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制作直观动画,可使学生生动具体地观察到各种生命活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养小鸡》时,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养鸡的实践,但在课堂上要把长达几个月的小鸡的饲养过程及消极的生长进程清晰完整地表述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个过程连续动态地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了解了鸡的生活环境和生理结构、习性等知识,还了解到鸡的繁殖发育过程,遵循了从“实践―理论”这一认知规律。通过这一动态课件,学生不仅对自己饲养过程中的观察结果是否正确进行了验证,还准确地了解到鸡的生长发育,以及鸡的生活特点。
  再如在教学《火山》时,火山喷发大家都没见过,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怎样有效地展示火山喷发的全过程呢?我想到了利用信息技术。我在网上截取了一段火山喷发的影片,首先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火山喷发的壮观景象,然后从现实中推测火山喷发过程,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火山如何喷发:当地下温度特别高时,地下的熔岩、气体、水蒸气等,由于压力大而穿过岩层的薄弱处喷发到地表时,就会形成火山喷发。由于多媒体的介入,难以用语言和其他教学手段进行讲述的内容,通过直观鲜活的画面展示出来了,达到了教学的最佳效果。
  
  四、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加强课堂的紧凑感。
  如教学《在太空中生活》,我在课前布置作业,让学生上网搜集有关太空生活方面的资料,确定本组的研究内容,然后请电脑操作熟练的学生和我一起对资料重组,构建在太空生活的网站。课上请学生担任小主持人,请其他同学一起参观太空站。学生上网探究,把对空间站修改的建议记录在留言板上。在此基础上我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会,使学生更深一步认识空间站。同时我还激发学生对宇宙探索意义的研究,把自己想说的通过留言的形式在网站上发表,供大家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再如教学《土壤的保护》,仅靠书上的几幅画很难使学生深刻认识土壤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重要性,而校园网上有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我把学生分成组,让他们上网搜集这方面的图片、信息、文字及影像信息,然后进行整理交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
  
  五、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找着学”
  
  在知识量急剧增长的信息社会里,一个人拥有多少知识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利用现有知识创造出新知识,检索、收集、分析、处理复杂的信息。因此,教师要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让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锻炼他们通过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询网络所提供的多样化的、丰富的信息资源,帮助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重新组织,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节约用水》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先在因特网上通过搜索引擎和站点导航查阅了各种各样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筛选、分析、整理信息,得出了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淡水资源这么紧张?淡水在世界范围内是怎样分布的?世界上最严重的水患发生在哪里,为什么会发生?有哪些节约用水的好办法?我国的节水法规规章情况如何?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最后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要求写出关于节约用水的学习心得。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感官刺激,能使学生始终处于高容量的信息流中,并促使学生不断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与课堂知识进行对比、补充、内化,从而让全体学生在课堂上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0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