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母语思维和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 萍

  摘 要: 很多研究人员已经证实二语习得中母语的思维和迁移客观存在,并且母语的思维和迁移对二语习得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母语的思维和迁移对英语写作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其写作水平。
  关键词: 思维与迁移 母语 英语写作 影响
  
  引言
  
  在过去的数十年间,国内外学者已经作过很多关于语言习得的研究,特别是儿童语言能力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研究。也出现了很多针对二语教师关于如何学习语言的著作。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把模仿和练习作为语言发展的基本过程。克拉申(1985)认为人们只是通过一个途径获得语言――通过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母语知识对目标语言习得的影响是语言学家们试图探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毫无疑问,母语思维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二语习得。本文旨在分析母语的思维和迁移对英语(二语)写作的影响,以提高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者)的写作能力。
  
  1. 母语思维和迁移
  
  我们都知道,英语学习者学习用英语写作时,英语思维将被大大激活,同时,母语思维会一定程度地变得消极被动些,一个人的母语能力会和他的思维能力共同发展。通常,人们在学习新知识、新技巧时,人们都倾向于投向已经存在的和本身固有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当二语学习者学习目标语(target language)时,会有意或无意去使用已有的信息去思考、分析和比较,反过来,二语学习者也会用他们的经验引导自己去获得新的语言知识。
  母语迁移是指母语对学习另一种语言产生的影响,包括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看作是习惯的形成,人们认为一个人学习二语始于其在一语(native language)中形成的习惯并且这些习惯会干扰二语的习得习惯 (Lado,1964)。对比分析假说(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 CAH)认为,如果一语和目标语存在相似之处,习得者就可以轻松地获得目标语的结构,但是如果一语和目标语存在差异,则目标语习得者在习得时就存在困难(Lightbown,P.M.and Spada,N.,2002)。已经证实,母语和先前的语言知识所形成的语言学习习惯会干扰二语的习得。郭纯洁和刘芳(1997)发现一语对二语的影响不只限于目标语的输出,还会影响到目标语的输出过程。行为主义认为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在于先前的语言知识。干扰(interference)的确出现在了二语习得的某些方面,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母语对二语习得的某些影响有时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在母语和二语之间存在相似的地方时,换而言之,二语习得者的母语能力可以促进其二语的习得。
  在二语习得中,二语习得者基于自身在一语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来试图比较母语和二语的异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倾向,这也是一个积极的有利的方法。但是在实践中,二语习得者经常意图比较母语和二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多源于母语的干扰就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也会阻碍二语的理解和表达。
  当前,我们国内的英语学习者缺乏英语的语言环境,除了在课堂上,他们几乎找不到任何其他合适的语言环境来使用或练习英语,几乎找不到与母语为英语的外国人士交流的机会。由于缺乏足够的时间,英语的语言技巧和语言习惯没有很好地形成,母语始终承担其交流的功能。怎样正确处理母语与二语的关系是二语习得的基本因素之一。
  
  2.英语习得者在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转移
  
  2.1 写作框架的母语迁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反馈,在段落的形成和一篇文章建立框架的阶段,英语习得者都倾向于使用其母语知识。在日常学习中积累起来的母语知识使得他们形成了一个习惯,就是在写作时会以间接的方式将母语知识应用到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去。因此中国的英语习得者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汉语特有的传统的写作模式进行英语写作,而作为二语的英语其实和他们的母语――汉语有很大的差别,英语更强调开门见山,段落的主题句经常会很明显地被置于段首,文章的主题段落也经常会很直接地在文章开头清楚无误地表达出来,但就是这一点,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时很难按照英语的写作模式去写作,而会自然套用在自己脑中根深蒂固的汉语写作模式,娓娓道来。因此,如果事先没有足够的重视和引导,这些英语习得者在用英语写作时依然会偏离中心的,写出的文章让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读起来很费劲,很不自然,甚至会感觉言之无物。
  2.2 文体上的母语迁移
  英语学习者也许会感觉母语(汉语)和英语之间存在一些差别。
  首先,在写作过程中,中国学生或其他的英语成人学习者不管是正式还是非正式场合通常都选择使用主动语态。然而,我们知道,在某些正式场合,英语的句子通常用被动句来强调其正式性。比如:
  A:We cooperate well because we are familiar with each other.
  B:The good cooperation comes from our familiarity with each other.
  在英语中,用被动语态的B句要比用主动语态的A句更为正式。然而在汉语中,学习者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因为语态的不同而带来句子的正式与否的问题。
  其次,有些语言现象只存在于英语而不存在于汉语中。典型的例子是虚拟语气,我们在教学中发现,英语学习者经常很难理解虚拟语气,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在需要使用虚拟语气时,也几乎鲜有使用虚拟语气的情况,原因就是他们的母语――汉语中没有这种语言现象,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激活脑中虚拟语气的知识。
  2.3 句子结构中的母语迁移
  中国的很多英语教师也许已经发现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会混淆汉语和英语的句子结构。在英语句子的写作中经常出现无依附分词(dangling modifier)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只是将汉语句子译成英语句子,却没有考虑英语句子中的分词的特征。例如:
  1)Using either military or peaceful means,most of the remaining enemy forces were put out of action.
  2)A: 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introduced much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rom abroad,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its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B:In recent years,China has introduced much technology and equipment from abroad,and these imports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upgrading its petrochemical industry.
  在例1中,句子的主语是“most of the remaining enemy forces”,但是显然不是“most of the remaining enemy forces”在使用军事的或和平的手段(using either military or peaceful means),而是“我们”(革命力量)在使用这些手段来使敌人缴械投降的。现在分词“using”本来是修饰“我们”的,但是“我们”却非句子的主语,在句子中没有出现。因此“using”就依附在了句子的主语“the enemy forces”,这样就产生了错误的意思。

  在例2A中,中国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现在分词,只是依汉语句子直接译成了英语句子。只有例2B才真正地表达了作者要表达的内容。
  2.4 词语选择中的母语迁移
  在母语思维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可能会想到一些俚语、成语或谚语,他们自然会努力寻找英语的对应词,但是由于他们的英语语言知识的不足,结果便使他们借助汉英词典或网络翻译软件来找到英语的对应词。这些英语对应词虽然字面意义也许差不多,但是它们的真正含义恐怕相距甚远,这就会出现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反倒对此不知所云。另外一种情况是他们找不到这些俚语、成语或谚语的英语对应词,结果就出现了胡乱用一些近义词来替代的现象,结果显而易见,没人能懂他们要说什么。
  2.5 时态的母语迁移
  在汉语中,时态大多是通过副词来表达的,比如“曾经”、“现在”、“了”、“将”、“正在”、“以后”、“以前”等,谓语动词的形式不需要作任何改变。而英语的时态是靠动词的变化和时间状语来表达的。因此根据母语思维,中国学生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如果碰上时态变化时经常会忽略谓语动词的形式变化而出错。中国学生在英文写作的过程中从头至尾只用一般现在时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初学者。
  
  3.英语学习者基于母语迁移的英语写作学习策略
  
  从以上关于母语思维和迁移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能总是用母语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母语会阻碍英语学习者写出标准的或者说可以接受的英语,这样的话,母语就成了“干扰”(interference)。当然也不可能完全放弃母语,母语在英语学习中不只是“干扰”,有时也可以成为英语学习的催化剂,帮助英语学习者写出好的句子或文章来。因此,英语教师不应该再像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要求英语学习者避免使用母语思维,教师要做的其实是引导他们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以帮助他们的英语写作。
  3.1 适当的母语迁移有助于英语写作
  当英语学习者拿到他们的写作任务时,他们写作的第一步骤就是要理解要写的东西是什么。在这个阶段,我们调查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会在写作任务下试图用母语来理解、分析、比较及融合他们要写作的内容。甚至在写一个长句复杂句时,大部分英语学习者也表示他们不敢用英语来构思或写作,他们通常是先用母语――汉语来思考,然后再把句子或文章翻译成英语。换而言之,用英语来思考长句子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或至少他们缺乏足够的信心来用英语思考,他们依然处在养成用汉语来思考这类句子的习惯的过程中。因此,处在这一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还不能缺少母语的思维,否则,他们更不知道从何写起。另一方面,为了帮助这些英语学习者克服他们的胆怯,英语教师应该告诉他们,英语和汉语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有些时候甚至应该用汉语来思维。因为如果汉语使用恰当的话,“可理解的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会相应提高英语写作质量。母语并非是英语写作的绊脚石,应该鼓励英语学习者恰当使用母语。
  3.2 母语迁移避免英语写作中错误
  以上讨论中,母语正迁移会促进英语写作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肯定。与此同时,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母语迁移,也许可以发现它能在不同的写作阶段帮助英语学习者减少犯错的可能性。
  (1)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也许遇见过这样的困难,有些汉语找不到对应词,然后他们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但依然找不到对应词。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非常奇怪的表达:
  ①A:He is as strong as a bull.
  B:He is as strong as a horse.
  ②A:What kind of father will give birth to what kind of son.
  B:Like father,like son.
  ③A:That ice is as thick as 3 chi is not the result of 3 day’s coldness.
  B: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④A:Don’t show your skills of using an axe in the presence of Luban!
  B:Don’t teach a fish how to swim!
  显然以上四组例子中的例A都是不可以接受的,例B都是正确的、恰当的。实际上,这些错误都是由于不同文化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英语学习者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目标语――英语来思维而不要用母语来思维。但是,正如前文所述,英语学习者能够用英语思维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他们对英语文化理解了多少。因此为了减少在文化因素上出错的可能性,英语学习者应该广泛阅读英语书籍,以积累更多的地道的英语表达。
  (2)英语写作的检查过程中
  在写完一个句子或短文之后,英语学习者通常需要检查是否出现任何错误,这个时候,英语学习者就必须意识到他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母语思维,必然会受到母语迁移的影响,他的写作中也必然存在一些错误,然后他就必须充分考虑英语和汉语的差别,从各个方面检查是否出现差错,包括单词的选择、句子结构、语态、时态、俚语、成语和谚语等。当英语学习者头脑中想到母语迁移的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他们就会更加清楚地知道怎样一步一步地去检查他们的写作。
  
  结语
  
  英语写作中的母语思维和迁移是一个普遍现象。母语思维和迁移对英语写作会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不同的情况下和不同的写作阶段,母语思维和迁移对英语学习的影响都会产生,因此,英语学习者应该决定在什么时候充分利用母语对英语写作的积极影响,在什么时候减少母语对英语写作的消极影响。只有当英语学习者能够正确处理合适的时机和情况,他们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写作。总之,在二语(英语)习得的过程中,学习者既不能总是用母语来思维,又不能仅仅因为母语会干扰英语的学习而完全抛弃母语。英语教师要做的是以合适的方式充分利用母语思维和迁移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
  
  参考文献:
  [1]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York:Longman,1985.
  [2]Lightbown,P.M.and Spada,N.How Languages Are Learned[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Pinkham,J.The 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陈声威.产出性练习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J].陕西: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2):85-90.
  [5]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广东:现代外语,1997,(4):32-40.
  [6]张海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母语思维与迁移[J].山西: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8,(1):51-5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53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