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进行初中作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余建英

  一切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刚刚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学科的性质有了新的定位,给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新的方向。它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出了全新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育要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我们大力提倡的语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下面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紧扣语文课本进行作文教学
  
  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篇佳作,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欣赏它的美,从内容、表现手法、语言、修辞、艺术效果等方面领悟。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经常地看一看,对于好的句子、段落,还可让学生在课堂上仿写,给他们展现自我的机会,对于他们的回答要多肯定、多鼓励、多表扬,以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表现欲望。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敢疑、善思、能说、会悟、勤积累、勤动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些文章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补写开头和结尾,如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让学生再叙写一个结尾,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创作激情很高,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并把他们的作品在课常上交流,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鼓励学生课外阅读
  
  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的。我要求每位学生坚持每周摘抄课外语段,每周写一篇文章,内容可多可少,写的文章必须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地表达。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拜生活为师,做生活的有心人。我还每周专门抽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表演。由学生到讲台把自己的作品读给其他学生听,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由于是让学生自由去写,多数学生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展现了自己的生活。我班一个学生读着读着竟潸然泪下,这不正是她真实生活的再现吗?我还让学生们自己组成评委会。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从书写、阅读到作品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这样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也给他们创造了一个互相交流的机会。我则以鼓励、肯定为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关注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更是大大鼓励。这些活动的开展,锻炼了学生规规矩矩地写字,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清楚连贯地说话,清楚顺畅地写作文,可以说学生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实践中运作语文,学好语文。还要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书非借不能读也”,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让每位学生找一本书,在班级就可以成立图书角,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也会把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杂志借给学生看,让他们做好笔记,让他们关注热点、关注焦点、关注生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语文作文教学充满了信心。世界是无穷的,生活的魅力也没有止境,只有让学生用自己年轻、热情、充满生命活力的目光热烈地感受生活,大胆地发现――整个世界都是属于他们的,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迎来又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三、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训练
  
  观察是立体的、全方位的,而不是平面的、单一的,虽然人从外界得到的信息约有90%来自视觉和听觉,但还有10%左右的信息需要用其他感官感知,因此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注重视觉和听觉的训练。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这样一个试验,问学生可以通过什么来感受秋天的到来,绝大部分学生说从落叶或黄叶,很少有学生想到用其他感官去感知,比如秋风的声音,秋天的气息,还有秋风掠过脸庞的凉意,等等。这些体验学生不是没有,而是没有被激发,或者说没有被有效地训练。国学大师钱穆写的一组回忆散文中谈到应当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这样的: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教师也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给学生一定的事物,让他们在特定的情景下进行观察。这样,学生才会处处有所惑,时时有感发。
  
  四、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写作中,思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作者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对生活的认识,然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果我们对生活的认识只停留在感性的层面上,那是不完整的。认识生活既要感性,又必须理性。任何优秀的文章、作品都体现着作者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这些认识都是思考的结晶。文章从生活中来,又要反映生活,因此,写作教学既要培养学习的感受能力,又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有思考才会有思想。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思考不是简单、平面地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而是要能够从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得出一个人生或社会的命题,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深刻性。最新的高考考试说明明确地提出了对作文深刻性的要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对生活的思考,是从偶然到必然、从特殊至普遍、从表象到本质的逐步深入的过程。一般说来,应遵循以下原则:由此及彼,以已知的经验为基础,间接地认识客观事物;由表及里,在感受生活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由个别到一般,将自己的个别情感上升到对人们普遍情绪和情感的概括。这种概括越广泛就越具有典型意义,就越能引起共鸣。
  对观察、思考、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而要真正在作文中得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写作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做,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78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