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历史课“分组学导”教学模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宋 雁

  强调学生的自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二十一世纪历史教学的主旋律。时代迫切呼唤创造性人才的出现。现行人教社的初中历史教科书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作为首要任务,这就向我们历史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固有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学生的“接受、模仿、继承”的基本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式,现在的进行式应是“由教师中心”向“教为主导、学为主体”转变,由面向少数学生单一能力的培养向全体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转变。为达到这一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尝试使用了“分导学组”教学法,虽有艰辛的付出,但收获了累累硕果。现就自己的浅悟和大家进行交流。
  “分导学组”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地预习(收集资料等),并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发现和提出问题,教师再加以点拨,形成学生积极踊跃主动学习的课堂方法。此方法虽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在实施过程中经过努力,又会惊喜发现其带来的是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搭建起了平台。
  
  一、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归纳取舍能力
  
  教学目的最终是让学生在感兴趣中真正学会。学生之所以不愿学历史,症结就在于自己没有参与进去。如果教师课前注意加以引导,树立学生的主人翁地位,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施的过程中,我首先从课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入手。课前,我耐心细致地辅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预习新课的问题,让他们独立地去翻阅史书、上网查询、人物走访。然后帮助他们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跳出来,大胆选取与新课相关的精华部分,从而逐步培养起了学生的存精取舍能力。如在讲初一历史第14课时,有的学生收集了大量课本中没有的有关卫青、霍去病、昭君出塞的史料及一些生动的影视资料和照片,把它们带进课堂,这不仅大大丰富了课本的教学,扩大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参与发展提供了条件,而且避免了由于教师枯燥地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单一思维,失去学习兴趣的弊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取舍能力得到了提高。此能力的提高无疑让学生自己掌握了一把开启知识宝库大门的金钥匙,由入门逐渐变得有兴趣,由曲径通幽状态进而达到柳暗花明的最佳境界。
  
  二、课堂上的信息交流,培养了学生辩证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分组学导”中的信息交流,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述“秦朝修筑长城”和“隋朝开凿大运河”这两个问题时,学生不仅能指出这是时代的必需,而且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秦始皇、隋炀帝虽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秦始皇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隋炀帝开凿大运河造福后代,因此他们在历史上还应是功大于过的人物,这对初一孩子来说是在学历史过程中不自觉积累起来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教学收获。具备了这些能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就不仅能具备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对今天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也能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对待。
  
  三、课堂上自觉认知的实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适应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学和教育的艺术和技能就在于发挥每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这就是说,在学习方面应当个别对待。”自觉认知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差异、心理倾向及学习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目的是让优等生的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让后进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精心准备题量不同、难易不同、分值不同的题目,有侧重地去检查学生学习的结果。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如果对某一问题回答不对,就另换题目,避免学生答错产生受挫心理,以增加学生的成功快乐感。而对于尖子生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讲西晋历史时,为突出西晋历史的特点,我先给每一小组难度不等的题目,以强带弱让他们协作完成。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又是一个短暂统一的王朝。接着又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短命王朝和短暂统一是否一样?各小组学生在尖子生的带动下,热烈讨论,各显其能。为了形象说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数学上的数轴,以数字的区别很准确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课堂上自觉认知的实现,使每个层次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他们将来适应社会团结合作的能力。
  
  四、竞争激励机制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都是朝着教师鼓励的方向发展”,“生活在赞美声中的学生学会了自信。生活在批评中学生学会了职责……”马太效应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哪个学生不期盼老师的赏识,没有哪个老师的赏识不会激发学生的潜能。“分组学导”是开放式的教学,但不是漫无目的的放养式,教师既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既要保证课堂的纪律,又要使教学收放有序,教师仅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良好的个性品质、强大的亲和力和威严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语言激励,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讲“唐朝经济”中的筒车时,我首先提出问题:筒车灌溉的原理是什么?紧接着提出问题:怎样改造才可以发挥它的最大功效?我们看哪个小组回答得最有新意。竞争的促进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思维发散,有的说“加上传送带”,有的说“皮囊鼓风拉动”,还有的说“和三国时翻车糅合一体使用”等。他们的回答有的虽不成熟,但却闪烁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此时我不是冷言冷语,而是善意保护学生的言行,及时鼓励他们:“你们回答得真新颖!”“你真棒!”“你的回答很有创意!”“你的看法很了不起!”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护、尊重和认可,从而使其对自己充满信心。正是这种竞争激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思维创新的火花,最终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创造性人才”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教学重任。“分组学导”教学模式在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与素养提高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相信随着我们的不断探索研究,它将会成为中学历史教学中一道最亮丽夺目的风景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9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