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彬 陆志高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见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未来人生存的必备能力。如何培养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适应充满合作的竞争的现代社会的人才,是当前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们一要转变教学思想,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变传统单纯传授知识为知识技能的培养;二要把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独立获得和运用知识。
一、优化课堂教学,构建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和不断调整、完善,笔者构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基本课堂教学模式:自学质疑―兴趣导入―合作交流―反馈归纳―深化创新。
1.自学质疑
教师的指导自学,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通过学生的自学,发现学生在认知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备课、上课提供依据。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预习,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主质疑贵在独立性、超前性,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主动学习。教师指导预习应充分考虑到以上特点和学科特点,方式上要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不搞单一的模式化自学。
2.兴趣导入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兴趣导入能扣住学生心弦,实现旧知与新知的有机联系。本课题从导入的方式与程度,导入与学生心理、情感、思维的关系,导入的语言特色等方面开展研究,力争在教师进入课堂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进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探求新知,使学生熏陶在浓厚的学习氛围里。
3.合作交流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排斥教师的课堂讲授。艺术精讲的前提是预习必须经过学生和对疑难问题的讨论。合作交流的目的主要是三方面:(1)使知识系统化;(2)解决疑难问题;(3)对问题作适当的拓展。实验中主要围绕“小作合作”和“小组交流”两方面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是为了实现艺术与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在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激活思维、探索知识、减轻心理负担。“小组交流”要求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学生消除在预习和讨论过程中仍然存在的疑惑,通过教师的画龙点睛,使学生的顿悟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等得到提高和发展。
4.反馈归纳
通过反馈归纳,及时了解教情学情,再通过教师有效的评价,使学生在增强成就感的同时,自觉弥补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教师要归纳包含知识、思维、能力、心理等方面内容,并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归纳方式、内容的设计时应遵循“全面性”、“趣味性”、“目标性”、“启发性”、“创造性”等原则,使每个学生每节课都能有所得、有所悟。
5.深化创新
根据当堂达标的教学原则,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完成学习任务,但由于学生刚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所以有必要及时巩固。同时又因为学生的基础差异性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推荐一些“提高题”,让他们继续深造和发展;对一些在课堂上还没有完全掌握所教内容的学生可推荐一些“补差题”,使他们在课后有补救的机会。
自主探究、合作创新数学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学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其呈现方式是把学习活动组织成数学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看到活生生的数学问题,感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真正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提高;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普遍联系,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构建创新而有活力的生活课堂,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心理
数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生活即数学。数学教师要以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和成长需要为依归,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生活这本“大书”融为一体,强调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联系,密切数学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如在讲概率乘法原理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做某一工件要经过A、B、C、D、E五道工序,每道工序完成程度是90%,若最后工件完成程度是60%为合格,问这一工件是否合格。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答案:90%×90%×90%×90%×90%=59.049%<60%为不合格产品。为此我们组织学生联系《系统控制论》这一课程,讨论这题数学题目给予我们的感悟: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每做一件事都得尽善尽美,不能满足99%,而应100%;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将导致前功尽弃。
三、加强合作,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创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增加了过程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经历了什么”、“体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我们在课堂上应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或独立思考,或与同学教师合作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努力克服遇到的困难,感受成功的体验。还要求学生“认识到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要力争最大限度地体现数学的多重价值。
例如:某商场要根据天气预报来决定节日是在商场内还是在商场外开展促销活动。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国庆节商场内的促销活动可获得经济利益2万元;商场外的促销活动如果不遇到有雨天气可获利10万元,如果促销活动遇到有雨天气则带来经济损失4万元。9月30日气象台预报国庆节有雨的概率是40%,商场应该选择哪种促销方式?
这是课本引言中的一个事例,我们不仅要把它当成一个概率计算问题,而且要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科学决策中的人文价值、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当然还可以通过创造课堂氛围,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学生通过经常性的数学价值体验不仅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当他们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后会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特别是创造性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2]详见邱学华著.尝试学习研究.海南出版社,2002.8,第1版.
[3]卢仲衡著.自学辅导教育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8,第1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04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