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文化与翻译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小艳

  摘要: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的,即对文化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
  关键词: 文化 翻译 语言 词语
  
  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英汉两个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同,自然也会体现在语言方面。英语中出现的文化主要是基督教文化,所以《圣经》在整个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与之相应的是在我国影响极为深远的佛教文化。两种文化在思维习惯上、语言表达形式上,词汇意象和含义上,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故翻译时特别要注意。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一、探究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意义及文化内涵
  
  文化翻译既要考虑历史、社会背景,又要注重那些有同有异、大同小异、同中有异的词语,译者要保持清晰的思
  维,既要注重文化深层的蕴含,又要了解语言表层含义的异同之处。
  例如“骨鲠在喉”是有话要说,非先吐之而后快,而“have a bone in one’s throat”则正好相反,是把骨头卡了喉咙作为不愿说话的借口。又如中国成语“知子莫如父”与美国的成语“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child.”似乎在形式与意义上都很相近,其实涵义相反。汉语强调父亲最了解孩子:英语却用“It is (a wise father) that...”这种句型来反衬即使父亲也不一定了解孩子。再看下面的谚语:The nearer the bone, the sweeter the meat. 有人把它译成“越是贴骨的肉越香”,那就只会使人想到作为食品的肉类。这仅是对字面表层含义的理解,它真正的喻义是“slim people are more attractive than fat people”。
  
  二、留神带有异域感情色彩词语的翻译
  
  不同的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含义的动、植物词,以及季节词的属性和特征的认识往往有异同之处,故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并出现了许多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隐喻现象,使英汉语中的某些词语产生了褒贬、好恶、悲欢等浓郁的感情色彩。
  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对某些动物的态度及其深层的文化内涵。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cat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羊”是个褒义词,而英国人却视“goat”为色鬼、淫荡的人。
  汉语中某些植物词喻义也很深刻。“杨柳”可喻“风尘女子”、“轻浮、无情的女子”,以及妓院等,如“水性杨花”、“花街柳巷”、“寻花问柳”等。英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柳树的形象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是与奥菲莉和黛丝泰蒙娜的悲惨命运联系在一起的,黛丝泰蒙娜在离开人世之前唱的正是柳树之歌。
  中国文化往往将“悲、凉、伤、愁”与“秋”连在一起。秋风一起,凉意顿生,便有“逢秋悲寂寞”,生出许多“幽怨悲愁”的情愫,如:蒋士的“泪与秋河相似,点点注天东”;欧阳修的“夜静风竹敲秋韵,万叶千起皆是恨”等名句。而英语的autumn却正好相反,它不仅没有“愁滋味”,而且常与“宁静的秋日情调”联系在一起,如“秋语、秋蛩”等;“秋声”也常有欢乐之意。在翻译中对这些色彩词语得仔细斟酌,不留意便会出现“文化失真”现象。
  综上所述,要准确地把握好翻译中文化的度,就必须考虑这三个要素:不同语域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内容和文化心理。从宏观上,译者要了解文化的蕴含、翻译的基本理论及技巧,在微观上要仔细观察以上“三要素”的差异并且加以对比和分析,从而找出“文化失真”产生的原因。总之,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把“信、达、雅”融为一体,使译文“神、形”并茂,这样才能确保文化“传真”的实现,才能真正地做好文化翻译。
  
  参考文献:
  [1]文军.西方翻译理论著作概要.世界图书出版社,2007.
  [2]陈德彪.英汉翻译入门.外研社,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35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