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陆惺燕

  摘要: 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目的,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通过阅读兴趣的培养,英语语感的训练及阅读方法和技能的指导,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
  关键词:英语课程标准 阅读 快速阅读能力 阅读方法 阅读技巧
  
  多年来,英语教育界的同仁普遍认为,听listening、说speaking、读reading、写writing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重要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的总目标,就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同时,《英语课程标准》也指出,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而社会语言学家Dell Hymes早就于1972年在《论交际能力》中指出交际能力包括篇章阅读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笔者以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交际能力)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注重整体教学,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那么,什么是阅读?美国学者W・S・格雷认为:阅读是“一种识字、悟意、联想与实际相联系的四位一体的复杂活动。”(《外国教育动态》81年第二期)阅读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和智力活动,是不断假设、证实、想象、推理的认知过程。阅读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结构及文化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运用,亦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项独立活动。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Michael West)说:“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重要方面。因此,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培养阅读兴趣,扩大知识面
  
  培养阅读兴趣,就要选择好读本,读本在形式和内容上要适应学生的知识层次、心理、思维特点。
  首先,形式要多种多样,英文电视、英语书籍、报刊、杂志、图片、多媒体教学等,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更有利于准确地理解语意。
  其次,内容要寓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故事、幽默寓言、人物传记、异域风情、新闻报道、短篇科幻小说、历史地理、外国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关材料,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
  同时,选材上要控制好难易程度,只有选择难易适中的课外阅读材料,才能增加他们的阅读量、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否则,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心理。
  
  二、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
  
  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来说至关重要。
  众所周知,阅读过程是一种对文字信息直接感知的复杂心理过程。因此,教师要坚持贯彻“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use English as possible, use Chinese when necessary)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感知活动中,尽量减少对母语的依赖性,以及母语对英语感知的“负迁移”。那么,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语言训练中,就要尽量使用英语来表达教学语言和学习用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英语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英语思考”(thinking in English)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翻译式的理解,使语言在大脑中不断巩固、不断深化,既达到量的积累,又完成质的飞跃,圆满完成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为英语阅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指导阅读方法和技能,培养快速阅读能力,从而形成一定的阅读技巧和自学能力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Some books are to tasted,others are to be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
  阅读方法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程度。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加以精心指导、训练,则完全有可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快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早日培养和形成。
  为了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和训练:
  1.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有的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咀嚼。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训练时,我要求他们尽力抑制嘴唇动作和低声阅读,学会默读;要靠眼睛逐行阅读避免指读,学会按意群读;要克服回视的习惯,避免头部摆动,要集中注意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并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到四十五分钟,这样才能有助于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2.教给读法,自主感悟。
  1)略读法(skimming)
  让学生采用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地了解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where,what,why,who之类的问题。而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找读法(scanning)
  顾名思义,找读就是为查找某一特定信息而进行的阅读,速度比略读还快。这时可带题阅读,即可先看题,带着问题再到短文中的相应处找答案。要求做到:确定目标信息,如人名、地点、日期或数据;尽快找到目标信息语句,再仔细阅读;一旦找到答案就立即停止阅读。
  3.指导实用的阅读技巧。
  在平时的指导中,我们还应注意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时注意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一个意群之内不得停顿;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可将一行文字分成3―4个注视点,视距越宽,阅读速度越快,反之越慢;同时还应注意着重培养巧妙猜词释义的技能。
  阅读中最大的困难,是生词词义难以确定。因此,让学生掌握英语词汇语法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有些学生在阅读时一遇到生词便立刻去查词典,这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技巧去猜测词义,告诉他们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
  1)联系上下文,根据整个句子来推断新词汇的含义,提高阅读效率。
  例如,一篇阅读理解中有这样一道题:The underlined word “poses” means?摇?摇?摇?摇?摇.A.answersB.presentsC.settlesD.manages (It poses a lot of questions about shark evolution: why the shark,which has had plenty of time in the ocean to evolve,has failed to colonize the abyss.) 由句子“why the shark, which has had plenty of time in the ocean to evolve,has failed to colonize the abyss.”可知这是有关鲨鱼进化所提出的问题,因此用present“提出”。
  2)认识语言情景,挖掘标点符号的功能来猜测词义。
  3)运用构词法的知识来理解词义。
  在英语中,有些词是由学过的单词(词根)加前缀或后缀派生而来的,有些词是由熟悉的词合成的,有些词则是发生了词性的转化(如名词转化成了动词)。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学过的构词法知识,并结合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来推测出词义。例如enlargement一词,词根是large(大的),en是前缀,与名词或动词结合构成动词,意为“变成,变得,使成为”,那么enlarge就意为“使变大,扩大”,而ment是后缀,一个使动词变名词的后缀,因此,enlargement一词意为“扩展”(n.)。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千万不能小看或忽略构词法的教学。
  4)通过分析句子结构,根据同位语、定语从句等说明性的词语来猜测词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字面意思非常熟悉但与学过的词义大相径庭的词汇,这时就需要根据其前后的语境,进行逻辑上的分析和推测,确定其真正含义。例如,The aim is to find out how many of these raw materials could be provided if a plant for recycling waste was built just outside the city.此处的plant绝不是我们熟悉的“植物”,根据后面的定语for recycling waste(用来回收废物),以及was built just outside the city(建在城外)来判断,本句中的意思应为“工厂”。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感能力,还要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从而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外国教育动态.81年第二期.
  [3]阅读能力培养例谈.刘献娥.
  [4]高中新课程参考资料汇编.(之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2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