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叶伟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分布和病因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总结了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探讨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并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 流行病学 病因学
  
  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
  
  猝死又称为急死、内因急死、病理急死和非创伤性急死。对猝死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有三个基本要点:(1)自发过程;(2)意外发生;(3)进展迅速。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以及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定义的猝死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者情况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
  
  2.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学研究
  
  在大部分运动性猝死病例中,绝大多数都存在器质性疾病,少数病例尸解病理检查未发现任何病变,张勇等人认为这可能与尸检中忽视了心传导系和行发心性左室肥厚等有关。根据文献报道,运动性猝死绝大多数是心脏性猝死和脑性猝死。
  国内文献的排列顺序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2例),肥厚性心肌病(3例),心肌炎(3例),急性肺水肿(2例),主动脉瓣狭窄(1例),冠状动脉先天异常(1例),在年轻运动员中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瓣膜、心肌及其传导系统的疾病,在40岁以上的运动员中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徐昕等的调查研究显示,在82个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有58例,脑性猝死有13例,其中40岁以下的以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和心肌炎为最多,40岁以上的最常见的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疾病。
  Maron报道的29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28例是心血管结构异常,其中肥厚性心肌病有14例,5例冠状动脉异常,2例主动脉破裂。Ragaota研究了75例超过30岁的业余运动员猝死病例,报道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1例,高血压心血管病2例,脑血管意外1例。De Beristan P的研究显示,在72例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冠状动脉病32例,肥厚性心肌病24例,主动脉瓣狭窄5例,其它瓣膜病3例,主动脉破裂2例。青年主要是肥厚性心肌病,老年是冠状动脉病变。Frazier指出小于35岁者以先天性心脏病为主,其中肥厚性心肌病约占半数,其余为特发性左心室肥厚、冠脉异常、主动脉中层囊性坏死而破裂甚或冠脉粥样硬化;大于35岁者冠脉病为主要死因,获得性瓣膜病、二尖瓣脱垂、肥厚性心肌病少见,心肌炎罕见,镰状细胞贫血及中暑偶见。Drory综合的250例年轻人的运动性猝死病例中,心脏性猝死占82%。Thomas对1985-1995年间12-40岁运动员中发生的134例运动性心脏猝死病例进行的病因研究得出,肥厚性心肌病占36%,冠状动脉异常占23%,主动脉破裂占5%,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占4%,心肌炎和原发性心肌症都是3%。
  脑性猝死,其主要原因有脑血管畸形、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硬化至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溢血,而脑血栓、栓塞导致突然死亡很少见。其它,如急性出血性胃炎、先天性单侧肾缺失、支气管肺炎、胸腺淋巴体质和肾上腺机能不全、饭后运动导致食物吸入气管等待原因引起运动性猝死的病例也有报道。中暑引起的运动性猝死病例因运动补液的科学化而越来越少见报道。
  
  3. 可能机制
  
  鉴于体育锻炼可能引起如心绞痛和心律不齐等有害的心脏症状,因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假说:体育锻炼可能是引起心肌梗塞的原因。这个假说已经被弗里德曼及其同事的调查研究所证实。
  李珍妮指出,运动性心脏猝死的原因可能如下: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及其应激性改变。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的代谢性坏死,而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急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由于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直接原因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运动性猝死的预防,首先要对运动性猝死的病例和在剧烈运动中可能存在的潜在临床症状有所了解,其次是进行体格检查以及早识别那些潜在的高危因素和高危人群。
  4.1病史调查
  (1)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
  (2)询问家族中的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的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等。
  (3)出现心悸或心杂音要请专家会诊,提出意见。
  4.2 身体检查
  (1)马凡氏综合症的身体特征:身材瘦小,臂长、指长、腿长,胸骨凹陷,脊椎异常弯曲,扁平足,高上腭等;还可根据异常近视和心音异常进行诊断。
  (2)重视病理性心脏肥大的检测。
  (3)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检查,特别是心血管系统,在参加剧烈运动或比赛前,要进行医学检测,防止心肌炎患者进行剧烈活动。
  (4)加强运动员体格检查,包括实验室诊断、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心血管造影和胸部X-rag影片等。
  
  5. 运动性猝死研究展望
  
  运动性猝死是多年来困扰运动医学专家、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个大问题,为了探讨它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人们进行了几十年的探索和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如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制,运动强度和时间与运动性猝死的关系,运动性猝死的分布规律,运动性猝死的时间属性等等。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基因检测和基因诊断的发展,运动性猝死发生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手段。同时随着流行病学研究的发展,关于运动性猝死的发病率、病因、诊断及其预防等问题必将得到进一步的确定。
  
  参考文献:
  [1]唐培.运动与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0,9(1):31.
  [2]高云秋.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and exercise [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1):64-65.
  [3]林福美.体育活动中的猝死[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2,11(3):161.
  [4]徐昕等.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99.
  [5]李珍妮.年轻人运动性猝死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20(3):82.
  [6]罗兴华等.运动后猝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82,2:174.
  [7]张勇等.运动员猝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1(3):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69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