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戊戌变法的实际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程桂平
摘 要:关于戊戌变法的社会影响,现行教材中的某些叙述容易引起师生的误解。本文详尽阐述了戊戌变法运动兴起与失败的根由,以纠正现行教材的偏颇之处。
关键词:戊戌变法 社会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关于它的社会影响,现行教材中的某些叙述容易引起师生的误解。如:“从1895年到1897年间,国内设立的学会、学堂、报馆共五十多所,维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1898年4月康有为在京发起组织保国会,“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又《戊戌政变记》记载:“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举国鼓舞欢蹈,争求上书。”这颇有一种全国人民都谈维新的感觉。
戊戌变法果真具有如此之大的社会影响吗?其实不然。
一、戊戌变法运动的兴起是带有早发性的,这种早发性的社会运动的影响是有限的。而且这有限的社会影响主要是宣传救亡的产物。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初步的发展,这是这场运动的经济基础。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900年间,全国各地新办的私人资本工矿企业,其资本总额为二千三百万元。这个数目是很小的,还抵不上一年偿还外债的数目。同时在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摧残下,其发展是艰难的,许多厂矿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很难进行扩大再生产。
可见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水平很低,阶级力量相当弱小,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变革的基本条件。只是由于当时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道路相传,亡国的大祸使人忧心如焚。维新派打出了救亡的旗帜,以唤起群众的爱国热情。如康有为在保国会的演说和保国会章程中,主要是以救亡相号召,虽然提及变法也是放在不显著地位,其目的显然是为了动员更多的人团结到他们的旗帜下。参加和响应保国会的人并不完全同意维新派的变法主张,但是都被维新派提出的救亡口号所打动。从这个角度看,维新运动其实是在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条件下,中国人民试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斗争的反映。
二、在这场运动中广大的人民群众终未登场。因为康有为及其门徒从一开始就站在害怕和反对革命的立场上,康有为幼年经历过太平天国革命,懂得下层农民起来造反有多大的威力。他不敢设想通过革命来推翻封建统治,实现资产阶级专政,只能希望封建统治阶级向资产阶级让一点步,吸收他们参加政权,以共同建立对劳动人民的专政。康有为之所以认定从上到下实行维新变法具有迫切性,一方面自然是鉴于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危机,另一方面就是鉴于下层人民群众起来造反的危机。出于这种对人民加以防范的动机,其影响也不可能深入群众。因而受其影响的圈子是较小的。
三、受维新派影响的究竟有哪些人呢?其实,维新派的学会、报馆所组织和影响的基本人群是对政治现状不满,朦胧地要求新的出路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化的地主绅士。维新派试图通过学会把他们所依靠的这种绅士力量组织起来,并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变法主张灌输到这些绅士中间去。所以“公车上书”后学会、学堂、报馆建立较多,并一度得到某些当政的官僚的支持。但这并不等于所有入会的人都真正支持变法。如强学会成立,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捐款资助,并列名于会籍,新建陆军督办袁世凯也加入。其实张之洞是想拉拢康、梁,使他们为己所用。而当他发现维新派的言论超越洋务派所许可的范围时,他不但领导了反对维新派的论战,而且设法破坏维新派的舆论机关。因为这些人其实都不能说是真正的维新派。
被杀之“戊戌六君子”,也并非全是维新派。杨锐、刘光第其实是与湖广总督张之洞有密切关系的人,张之洞让湖南巡抚陈宝箴把他们推荐给光绪帝。杨锐入军机处与林旭一起工作时,往往认为林旭草拟的文稿过激,强令易稿三四次,自己则从未上过一折。刘光第也曾参加保国会,但他标榜自己“无新旧畛域”,采取调和态度,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
即使是光绪帝也不能算是维新派的皇帝。光绪帝是把维新派当做洋务派的后起之秀来使用的,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非变法不足以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且他面临着同慈禧太后争权的斗争,所以他会把维新派引为同志,企图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眼前的目的,这样的历史现象是很常见的。
所以,真正支持变法的人是很少的。从教材中便可看出皇帝的新政上谕不能从各省督抚处得到积极的响应。于是,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被杀的只能是“戊戌六君子”。于是倾向变法和参与新政的官员被陆续监禁、罢官和贬遣戍边的只是四十多人,而这些力量在偌大一个中国真可谓是微乎其微。
最后,看看变法的实际作用。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维新派所宣传的改良主义思想比起传统的封建思想来,毕竟是新鲜的,它冲破了封建社会迂腐沉闷的空气,激发起人们关心国家命运的热情,启发了人们探求救亡之道的积极性,在社会上起到。但毕竟它只是主要在资产阶级化的和企图资产阶级化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引起了激动。维新派遭到残酷镇压后,随着社会阶级斗争的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旗帜越来越褪色。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这场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影响是极其有限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