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教师的专业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方小霞
摘 要: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是教师个人及群体的教育实践,促使教师去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审阅自己的教育行为,意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反思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关键词: 反思 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教学反思不失为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更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反思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由于教学工作个体性的特点,一部分教师因经验不足而缺乏教学反思意识,常常在教育教学上感到力不从心、惶恐不安。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没有行政强制命令的,更多的是体现在教师的自觉行动上,是教师敢于怀疑自己在一节课里某个方面、某个环节设计不合理、组织不严密、点拨不到位的地方,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反观自照,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
(一)反思与教师主体性的形成。
反思是一种回顾的意识方式,属于人类的一种“再造”行为。反思一方面指向过去意识行为(反思备课过程),另一方面则带有评判性回顾的性质(反思上课的效果)。反思是一种极为复杂的意识类型,具有非自然的、人为的属性。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反思直接指向的是教师个人的教育实践过程,促使教师思考教育实践的发生发展及实践的意义。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可以帮助教师审阅自己的教育行为,意识到自己是教育实践的承担者。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复杂的教育情境中,评价自己行为的后果,形成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自觉性,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
(二)反思与探索理解的教和学。
教学过程从来就不是一个教与学的分离过程。它是一个交互过程,也是一个互动过程,展现的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每个主体都是关系中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和而不同’的关系。因此,主体超越了主体性的自我异化,又保留了个人作为主体的根本特征,同时强调主体间的相关性、和谐性和整体性”。教学过程是一个理解性的存在,理解的达成取决于主体间的相互沟通、意义的共识和视域的融合,取决于活动者自身意识、对象意识和反思意识的整合。我们可以在一个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了解这种整合。在上课时,教师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这是一种自身意识的表现,意识到学生正在做什么,可以看做是一种对象性意识。教师了解到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为学生接受,或者被学生拒绝,仍然是一种对象性意识,但是教师扪心自问:所授知识为何遭受冷遇?自己的一番善举为何被拒绝?反思意识便开始登场,这是一种指向活动者自身,指向活动情境,指向活动意义,指向活动改善,自然昭示着活动未来的意识。反思意识将自身意识与对象意识融为一个关于实践的整体意识,其意义在于把“教师的在”与“学生的在”联系在一起,把“此在”与“彼在”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共在”。由此可见,反思是形成理解的教和学的前提和保障。
(三)反思与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
在教师发展学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倡导建立教育、学习、研究合一的新型专业工作方式,目的是解决教师研究意识与教育实践相脱离,学习动力不足,教育功效不高的问题。社会发展的快捷性决定了一次性的职前教育已经不能受用终身,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专业发展;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必须开展教育研究,以解决自己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研合一”正是基于教育实践的意向性、伦理性、生成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提出的改善教师工作状态的一种策略。
在倡导建立新型的教师专业工作方式时我们应重视反思的意义。对于教师而言,没有系统的理论学习,没有在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性学习,反思就会缺乏方向;没有反思,学习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在教育实践中,反思不但以思维为对象,也以实践为对象。反思是自我识错纠偏,把良知、责任感、理性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关注教育终极意义实现的一个基本条件。
二、教师在教育生活实践中的反思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实践中,教师都会对自己的教育工作进行思考。我们往往把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归因处理。在分析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认为学生学不好是教材的问题,是学生不够聪明,是现行评价体制有问题,是学校校长治理有问题。在归因中缺乏一种“参与性对象化”的反思,自觉或不自觉地回避了自己的责任。我认为在分析教育问题时,对自身教育实践和工作行为反思,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实践,拓展教学反思的内容。
教师的反思是对每一次教学情况的分析,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的审视和分析。它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细心努力搜索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过程,并要在分析之后做出日后的改进措施。
1.记成功之举
我们将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在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和创新等,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作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2.记“败笔”之处
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对它们回顾、梳理,并深刻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为以后再教时吸取的教训。
3.记教学机智
在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捕捉,则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
4.记学生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见解,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是一种赞赏和激励。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5.记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上课回答问题错了,立即批评;个别学生做小动作,教师责骂、挖苦、嘲笑,等等,这都是伤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尊心的行为。教学反思可使教师及时发现这方面的问题,及时调整对学生的态度。
6.记教育教学是否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用一样的标准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一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但每一位学生的素质、学习态度、知识能力都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弹性问题和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如对于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做两道有难度的思考题;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二)以写促思,在写作中提炼升华。
所谓反思的策略主要指进行教学反思时运用的一些方法、程序的技术。要使反思行为有效地落实,就需要研究一些有效的操作策略。
1.写反思札记。
反思札记可以以每日或每周为单位,用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问题和下初步结论。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后针对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及时反思,将自己对本次教学的“精彩回顾”、“弥补追求”记录下来,使自己能教有所思、教有所想、教有所得、教有所获。如,一堂课下来,自己体会到某一个环节处理得不好,在进行平行班的教学时,予以调整;或在某一个环节组织严密、点拨到位的地方发现一个得意的“闪光点”,等等。
2.撰写教学案例。
撰写教学案例,就是教师对一个实际情景的描述,在这个情景中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也可能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是实践中发生的带普遍性、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反映一个案例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通过对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准实践的教学方式;有人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培养师生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我认为,教学案例研究是一种以课堂某一教学现象为研究样本,通过观察、反思等反复分析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揭示其内在规律的科学研究方法。
3.写再教设计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了一新的境界和高度。总之,写再教设计,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著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记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记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反思才会不断地发现问题,才会不断达到教学新境界。只有这样不断反思,我们才能快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智慧型教师。
参考文献:
[1]倪梁康.自识与反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2.
[2]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94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