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心打造常态语文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现在,部分初中语文课堂追求课堂结构的程式化,有较浓的应试倾向,淡化了语文学科的本质特点,忽视对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引领学生品味欣赏语言文字之美、人文内涵之美,培养表达能力,激发合作与探究的意识。
  【关键词】常态课堂 个性化表达 自然小组 精彩小结
  本学期笔者听了许多节语文课,感觉应试意味太浓。比如有一节课,从完成学习单开始,到检查预习作业,进行课堂练习,没有语文课堂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没有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还有些课堂,追求表面的轰轰烈烈,没有对文本的深度研读,缺少对学生语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培养。长此下去,如果形成固定的模式,必然会导致学生丧失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认为,语文课堂应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常态。下面就结合听课的情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常态语文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与处理,谈几点个人的想法。
  一、精心准备充满意境的课堂引入
  部分语文课堂就从课前检查预习作业着手,然后是学习研读某一部分内容,没有了引入。乍一听,课很实在,没有空话套话,开门见山,直接进入文本。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一门语言文字学科,声情并茂的课堂引入自然必不可少。导入的内容应该贴近文本、贴近作者。形式上可以是一个小故事、一首小诗、一段作者的话语、几行背景知识的介绍,或者是相近课文的比较阅读、多媒体音乐与画面的完美结合等,以此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关注作者、走进文本、探究内容和思想。
  语文教师要凭借自己特有的语言魅力来紧紧扣住学生的心灵,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引导学生学得知识、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高尔基曾引用过一个谜语:“不是蜜,却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这一特征。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文人的气质,其语言虽不至于要多优美,但也应该有一定的文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家长式的、命令式的带有强制要求的教学,或者是枯燥、乏味、单调的学习,都达不到理想的目标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搜集准备与文本、作者相关联的材料,机智巧妙地用最精炼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语调,带领学生一起走进文本的美丽世界。
  二、耐心鼓励充满个性的自由表达
  曾经在一所郊区学校听《柳叶儿》一课,执教者用幻灯片打出柳树的画面后提问:这是什么树?树叶儿有何特点?你喜欢它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进行了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其实,我们课前在这所学校里就看到了一排排柳树,学生对它应该不陌生。纵观全课,这样的集体回答共有六次,如此动作只能是造造声势、渲染课堂气氛而已。笔者以为,课堂有效的提问应该有激发探究、促进思考的作用,语文课堂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学生集体回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构建良好的师生、生生、生本互动模式,从首席学习者的角度,多创造搭建学生个体表达的途径和平台,多交流个人的信息,多沟通相互的感情,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激活、鼓励每一个学生。当然,我们对每一个学生都应充满期待,也许一开始的提问交流是沉默,是简单的几个词、生硬的一句话,这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鼓励激发。就像嗑松子一样,起初很坚硬,但只要沿着裂开的口子剥开来,那松仁真是满嘴飘香啊!学生的回答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随心构建自然状态下的合作学习
  我们在听课时,每当教师布置小组讨论交流,学生就会搬起凳子几个人围坐在一起,或者是课前教师为了本课需要进行分组安排,课后还会回到原位。
  笔者认为,这些学习小组的建立都不够科学,在总结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是这样做的:一是固定座位。在学期初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性格特点后,全班编排座位,一般是前后左右成一小组,由综合素质和成绩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二是合理把握合作学习的次数和时间,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一节课最多三、四次,每次三至五分钟。三是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的基础,小组有了共同的目标任务后,每个成员要有思考探究的过程,先形成自己的基本认识与理解,梳理自己的问题,归结出基本的可以交流的观点与内容。四是适度安排学习内容与方式,平时的背诵、作业抽查、课堂讨论分享等可以以这种自然状态下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五是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既鼓励组内合作,也倡导组外竞争,通过定期的检查、总结、评比等形式促进小组的建设与发展。
  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表达个人的见解,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分享其他同学的经验成果。优生可以充满自信地说出个人的思维过程、观点及依据,发展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中等生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学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后进生在讨论中能从同学的表述中获得帮助,初步解答自己的疑问,基本取得对讨论问题的感性认识,更利于他们在教师讲解和点拨时弄懂、理解。写作教学活动中,也可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组内共享写作材料等资源,作文互看互改,促进成员共同进步。
  四、细心做好贴近文本的解读品味
  好多课堂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刚刚触及文本的精彩部分,教师却一带而过,赶忙进入下一环节。如果这时候再追问下去,再引导学生品读,再进行探究讨论等,那效果多好啊!
  正如一位资深语文教师评课时打的一个比方:“上课就好比开车,在向着目的地进发时,如果路况发生变化,我们的车速和路线也要变化,只是沿着预设好的程序走,就是南辕北辙,得不偿失。”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我们上课时也要根据课堂的学习实情及时地调整步骤思路,把握住重点难点疑点,做一个合格的课堂引导者,做一名优秀的“驾驶员”。
  具体讲,一要充分研读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明确基本要求,熟悉基本方法。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基础状况,包含学习能力、习惯、兴趣等。二要熟读文本,钻研文本,广泛搜集相关资料信息,广备课,深备课。三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多思、多讲、多悟、多写,我们教师要善于静心倾听、乐于等待,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不轻易打断他们的发言,积极鼓励他们的展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真实的体验和感受,才会刻骨铭心,永远难忘。四要注重方法的提炼与总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关键是教给学生理解的方法与经验,鼓励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概括,只有他们自己的总结记忆才会深刻。
  五、潜心推敲意蕴无穷的课堂小结
  伴随着“叮铃铃”的下课钟声,学生们的心早已飞向了课外,教师还在津津有味地分析评论,想完成预定的内容。走廊上的议论喧哗声渐渐大了起来,室内的学生也逐渐显得不耐烦,往往这时候教师才匆匆宣布下课。这是我们所听课一半以上的结尾形式,平时还不知拖堂到什么时候呢。
  课堂小结也应引起重视。首先,我们要合理规划好课堂时间,及时根据学生活动调节安排好主要环节,保证重点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参考教学主要内容,设计准备精彩的课堂小结。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课堂教学结束,主要任务完成,探究不断深化。课堂小结中,我们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用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语言概括全课的主旨,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课堂小结中,我们不必面面俱到,可以艺术地“留白”,留给学生课后思考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结合课堂内容观察社会生活,体验人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就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创设情境,培养兴趣爱好,积极鼓励课后个人和小组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总之,课堂小结必须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让他们充分畅谈收获与困惑,以培养他们自我反馈、及时总结的意识与能力。
  总之,常态语文课堂要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质,坚守传统、经典与文明,坚持传承与创新,坚持人文与人本。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才能弱化应试课堂、功利课堂的影响呢?我想关键在于我们从责任、良心和职业要求出发,认真落实课标要求,牢固夯实双基,切实抓好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北城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057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