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用心陪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管”是超前教育,要求孩子全面超常或是不能失误,是家长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在揠苗助长;而甩手静待花开、盲目崇拜西方、一心只为孩子、交给教育机构又是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的做法。显然,这都是对孩子成长不利的。家长应该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用心陪伴。
  关键词:揠苗助长 放任自流 陪伴
  【中图分类号】G 6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8877(2019)07-0030-01
  “玉不琢不成器”“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古训告诉我们孩子成长过程中“管”的重要性。“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告诉我们“管”的艺术性。如今家长“管”孩子的两极现象是越演越烈了,要么急于求成,揠苗助长;要么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1.“揠苗助长”篇
  (1)“揠苗助长”之超前教育。
  新一代父母对子女教育关注度不断增强,这些父母从孩子懂事起就对他们进行超前教育,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初中的,初中学高中的,根本不去考虑孩子的智力是否能接受,美其名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事实上,学霸之所以为学霸,学渣之所以为學渣,除了几个个案外,大部分是由孩子的智商决定的。家长看到的这种“聪明”只不过是因为现在的孩子接触的东西比上一辈更多更广,和智商无关。最可怕的是孩子“累倒在起跑线上”。因此,家长与其教他知识,不如培养良好的习惯。学无止境,如果孩子拥有自主学习的态度,专注学习的热情,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2)“揠苗助长”之全面超常。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父母在孩子教育投入上不遗余力,孩子的兴趣班越报越多,俨然要培养出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全才。孩子们下课后直接走进各种兴趣班,周末更是在各种班不断学习。而实际上,兴趣是一种动力。孩子感兴趣了,你不让他学,他也会偷偷挤出时间去练;即使再苦再累,困难重重,他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反之,人到了,心不到,纯粹任务观点又有何用?因此,家长与其扩大学习范围,不如根据孩子的兴趣让他学有所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事半功倍。
  (3)“揠苗助长”之不能失误。
  “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有时候“小错可以防大过”。其实犯错是很正常的,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当孩子犯了错误之后,他心中也会后悔,也会伤心,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理解,希望能给他改过的机会。家长若能站在孩子的角度为他多考虑一些,和他一起分析失误的原因,找到症结,对症下药,我想下次孩子就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2.“放任自流”篇
  (1)“放任自流”之甩手静待花开。
  作为引路人、指向标的家长是否为他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呢?作为栽花者的家长是否找到最合适他们的土壤,并找到最适合他们的培育方法呢?当这颗种子遭受到挫折或方向不正时,家长是否采取方法帮助或扭转呢?若忽略了“静待花开”前的默默耕耘,“静待花开”时心平气和的努力,那么“静待花开”只是家长不负责任的借口而已。
  (2)“放任自流”之一心只信孩子。
  华尔街金融家伯纳德麦道夫一手操纵的惊天骗局大家应该都记得,这个骗局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盲目信任造成的弊端,而教训也是惨痛的。盲目信任,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所持的态度就会改变,一点长处会无限放大,而若有不足也不会轻易发现,即便发现也会找无数理由为孩子辩护,因为他的孩子是不会有错的。这样的“纵容”会让孩子越来越“胆大”,越来越没有规矩,滑得越来越远。家长只有放平心态,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孩子,及时关注孩子的动态,才能防患于未然。
  (3)“放任自流”之交给教育机构。
  现在学校附近的教育机构越办越多,基本是统一模式:放学把孩子接走,辅导作业,提供一顿晚饭,再继续辅导,到九点左右结束。送到机构中的孩子家长基本是忙于生计,没有时间接送,或是本身学历低,不知道如何教育。这类家长可能觉得自己很负责任,因为他们出了钱了,孩子又比自己当初好,现在不需要再有更高要求。却不知道孩子在教育机构中是怎么学习生活的,他们的学习成绩是否有提高。这样浪费了家长的钱,浪费了孩子的时间,更养成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
  虽说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要不同对待,但显然以上两种做法都有走极端之嫌。个人认为,“用心陪伴”是比较理想的方式。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陪伴是为了促进孩子的自我成长,没有陪伴你就看不到孩子的优缺点,读不懂孩子的心灵,更不清楚孩子心灵之缺失,无法打开孩子的心门,走进孩子的心灵,无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爱他们,无法给孩子提供力量和帮助。有些家长认为陪伴就是孩子做作业时陪在他身边,不会做的进行辅导。这是错误的理解。低年级的部分孩子作业时需要家长在边上陪伴,那是因为这些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差,家长在边上可以帮助他、提醒他专心作业。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后就不再需要陪在边上作业了。陪伴是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存在。陪伴注重的是过程,教育最终的差别,其实都是在陪伴过程中产生的差距造成的。但陪伴也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否则只会让孩子逆反或过度依赖,阻碍了孩子的自我成长。陪伴不仅仅是让他每天看到你,更需要让他感受到你存在于他的心灵空间里。当他需要你的时候,你随时可以出现,而当他不需要你出现的时候,你可以隐身在他的心灵深处,让他有一种踏实的感觉。当他感受到了这个有温度、有能量的空间了,他的心理就会产生温暖和力量,这种力量就是他成长的动力。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9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