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儿科静脉留置针应用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儿科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留置针由于具有留置时间长、减少穿刺次数、减轻患者痛苦、降低静脉炎发生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小儿浅表静脉具有细小、分布少、易损伤等特点,且操作方法相对复杂,为提高注射成功率,笔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对试验组患儿进行了干预,并取得良好效果,有效地减少患儿重复注射的痛苦,对提高儿科护理质量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存在问题;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491-01
  儿科病人病情变化快,临时处之多,抗生素需定时应用,因此每个患儿都使用留置针。使用留置针既保护患儿血管,又避免因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痛苦,同时方便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但在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对存在问题,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1 临床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600例。其中3岁内400例3岁到14岁200例,出现并发症80例,其中:穿刺失败40例,导管针脱落10例,局部渗漏16例,导管堵塞6例,静脉炎3例,皮肤过敏5例。
  2 存在问题
  2.1 穿刺失败:原因是血管选择不当,穿刺过度小,划破静脉壁;技术不熟练,使套管间端受损,将针尖刺入静脉而导管仍在静脉壁外至送管困难;穿刺过度刺破静脉后壁,使血管破裂导致穿刺失败[1]。
  2.2 套管脱落:原因为患儿烦躁,敷贴固定不牢,致使针自行划出;刺激性强的药物导致血管受刺激而使套管脱落。
  2.3 局部渗漏:由于套管脱落导致液体渗漏,局部皮肤红肿,严重者皮肤坏死。
  2.4 导管堵塞:原因是输液后未及时推注肝素液造成血液凝固而管道堵塞:抗凝液的浓度不符合要求,量不足,推注速度过快,使套管内无抗凝液,致使血液回流凝固堵塞套管;套管与皮肤接触处因肢体活动,敷贴固定不牢,造成导管打折,血液倒流凝固堵塞套管[2]。
  2.5 静脉炎:原因是操作时未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导管接触皮肤,多次穿刺;敷贴污染,留置针机械性刺激和留置时间过长,药物和高渗液的化学性刺激等因素引起。
  2.6 皮肤过敏:原因是敷贴未无张力固定,使用时间过长,患儿过敏体质,患儿皮肤发红,起水泡。
  3 干预措施
  3.1 穿刺前三查七对:静脉输液过程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护理过程,为确保医疗安全及穿刺成功,穿刺前应进行一次穿刺前的“三查七对”工作。内容包括:一查输液管道(有无接通、管内有无气泡、有无滴漏等);二查用品(消毒剂、棉签、胶布、固定小板,必要时还要止血带、垫底小棉球等)准备是否齐全;三查操作者及陪护者所处位置是否顺手,是否有利于配合等。七对即对床号、姓名、药名、剂量、用药途径、用药方法、配剂时间。做好以上查对工作是为穿刺过程提供最基础的保证,也是护理安全的一部分。
  3.2 正确使用消毒剂:根据穿刺部位选择不同的消毒剂,头皮静脉采用75%酒精,四肢静脉采用2%碘伏。头皮静脉穿刺时,先用酒精涂抹穿刺点周围约5 cm,一般需2次以上,待干,如不能自然干燥,则用干棉签擦拭,以减少穿刺时酒精对穿刺点引起的疼痛刺激。四肢静脉穿刺时先用酒精擦拭1次,再用碘类消毒剂,目的是先清洁穿刺部位,因为碘酒与小儿手上容易沾染的唾沫、汗液、食物残渣等物品发生化学反应,而在皮肤上显现出褐色、黑色等,从而影响到操作者辨认穿刺静脉。
  3.3 选择恰当部位,掌握正确穿刺要领:避开在大关节处穿刺,穿刺时固定患儿肢体,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进针速度慢,角度稍大30°~40°,刺入血管后压低角度在进血管,穿刺成功后退出针芯时速度不易过快,用力勿猛,避免套管与针芯一起滑出血管[3]。
  3.4 遵守无张力粘贴原则:敷贴以进针处未中心,从中间向四周逐渐展开,确保与皮肤紧贴。敷贴若有潮湿、污染,应及时更换。
  3.5 严格执行留置针留置时间:留置时间不超过72 h,拔针后对针眼进行消毒,避免感染引起静脉炎。对于烦躁好动的小儿需加强看护,尤其是在蓝光箱中未穿衣服的新生儿,可用纱布将手包裹成拳头并略加固定,使其不会在哭闹中抓落留置针;对于油汗较多的小儿,除了多加长胶布固定外,必要时可用小绷带沿留置针环行包裹头部,以免脱落[4]。
  3.6 预防刺激性药物对皮肤损伤:刺激性药物充分稀释后再输,输液时间不能过长,采取间歇性输入,输入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推注速度一定要缓慢,尽量不要在下肢静脉输刺激性药物,因下肢血流慢,易导致皮肤改变。
  3.7 正确使用肝素液封管:方法是用500 ml生理盐水加半支12 500 U肝素纳封管,在使用过程中每次接管时,必须检查肝素帽有无松动、异常,封管前先推生理盐水10 ml,采取脉冲式推法,将导管内药物全部推入血管,再用稀释肝素纳3~5 ml封管,推抗凝液时用空针边推、边推,空针退出肝素帽时,封官管液也推完,导管内一定要有抗凝液,否则血液回流凝固堵塞导管[5]。
  4 并发症的处理
  4.1 静脉留置针内回血凝集。为了避免血栓注入患者体内形成血栓,一旦出现静脉留置针内回血凝集现象时,不得挤压输液器。静脉头针发生堵塞现象时,采用含肝素盐水的注射器进行回抽检查,若确定静脉头针发生堵塞,需要变换其他部位再行穿刺。
  4.2 导管堵塞。患者凝血机制异常、封管液推注速度不当等都会造成导管堵塞,完成输液后需对管道进行彻底冲洗,并正确封管。
  4.3 静脉炎。疼痛、发热、红肿、渗血和渗液现象属于常见的静脉炎症状,保证操作过程的无菌性,完成输注后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4.4 液体渗漏。在对患者进行穿刺前,通过选择合适的血管、科学的进针角度并保证固定的牢固性等方式能够降低液体渗漏的发生率。
  4.5 皮下血肿。主要发生原因为患者血管壁被留置针穿破,护士应掌握好准确的进针角度并提高穿侧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孔秋寒.小儿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的问题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4):310
  [2] 杨丽莉,谢彩霞,王红梅.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原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6,11(21):51
  [3] 刘亚玲,王亚慧.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15
  [4] 蒋冠华.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及体会[J].全科护理,2009,7(12):3136
  [5] 李梅云.静脉留置针应用中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31(20):155-15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710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