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志 收藏从母亲的嫁妆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当代大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说他自己对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态度。张连志看似不羁,实则也是追求这样的境界。
行走在天津和平区的赤峰道上,一幢四层高镶满各式瓷片瓷瓶的法式建筑特别显眼,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摩一番。隔着马路透过门栅,古瓷装帧的墙面在阳光的照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一条长达700多米的瓷龙盘旋在房子上,蜿蜒飞舞。左右两侧的瓷龙从屋顶盘旋之地面,再由地面蜿蜒至墙头,在楼顶蜿蜒出五个英文字母“CHINA”,字母之间首尾相连,形态生动,曲线优美,蠢蠢欲动,如同巨龙在空中飞舞。
这就是近来被外界炒得沸沸扬扬的瓷房子,用4亿多片古瓷片、5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20多吨水晶石与玛瑙、400多件汉白玉石雕、近百只瓷猫枕、300多尊石狮子、12尊小瓷人等装饰而成。
房子的主人叫张连志,收藏界颇有名气,有“收藏狂”之称。除瓷房子之外,还有三处独具特色的博物馆分布于天津城区。
收藏狂
用“收藏狂”来形容张连志一点都不为过,正值知天命的他出生于旧时天津意大利租借地的一个儒商世家,父母都钟爱收藏,对于收藏他从小就耳儒目染。
在张连志的印象里,小时候家里规矩特别多。天刚蒙蒙亮的时候,爷爷就会叫醒家里所有的人,然后擦铜器具,以示清洁和文明。而淘气的张连志每每会因为好奇将太师椅上的榫头取下来,为此没少遭奶奶的责骂,因为这被看作不吉利之举,也正因为此,对文物的敬畏,对文化的尊崇,深深扎根于心中。
张连志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暗室里卷胶卷,工作的场景是周围漆黑,他用手凭借感觉去触摸、对接胶卷。这种环境练就了他敏锐的感知能力,也为以后的收藏作了铺垫。后来,他闭着双眼通过触摸就能准确无误判断不同年代的瓷器。上世纪80年代,他辞掉了工作,开始下海经商,生意出奇的顺。生意日益兴隆的同时,张连志也开始了他的收藏。
有趣的是,他的收藏竟缘自于母亲的嫁妆,最早的藏品就是母亲的嫁妆,一对镜子、清代八音盒和清代汉白玉山石盆。在刚刚接过手的时候,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这种感觉仿佛在体内等待千年,一旦点燃,就一发不可收拾。接着,母亲留下的几个明清时期打矩子的盘与罐、孩提时代玩过的小铜锅炉、老电话等都被他一一拾起。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张家的大多数文物和古董都在抄家中失散或者变卖,这让张连志一直“耿耿于怀”。
因此张连志赚得第一桶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母亲买回一套清代红木家具。尽管这套家具和当年曾经流失的那套不尽相同,但还是让母亲非常高兴。“我雇了一辆解放车,多给了司机300块钱,从上海低价买回这套家具,连夜赶回路,开了几天几宿,回家老娘一看,高兴得不得了。”张连志至今也忘不了当时的场景。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的人生,开始由商人这个单一的角色,向收藏家、艺术家延伸。
20多年来,张连志几乎走遍了中国每个偏僻角落,同时还多次到国外遍寻、竞拍文物,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一次去偏远山村寻找石头,在村子里看到一个外国人正准备买一个老乡家的一尊宋代石像。他怕这件东西流失海外,就立即和老外扛起价来。僵持了一阵,张连志猛然发觉口袋里的钱不够用了,于是把老乡拉到一边,苦口婆心地说:“咱可都是中国人,你给了他,这东西在中国就找不到了。”最终,这件宝贝还是让张连志买走了。同样早年为了从美国买回一尊佛头,他掏光了除机票之外的所有钱,一路饿着肚皮从美国回来。
为此,他没少被外界用“收藏狂”、“痴人”之类的词语来形容。
时至今日,他的藏品包罗万象,从战国到清代的漆器,从北魏到明代的石雕,从北齐到民国的瓷器等一应俱全。
收藏分四个层次:一藏、二赏、三玩、四鉴。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着实领教了张连志的好“玩”。
在记者拍照时,微醺的张连志拿着一个花瓶,一会儿表演闭眼判断瓷器年代的绝技,一会儿突然把它抛到半空,一会儿情不自禁地亲吻它。
能吃的博物馆
在天津,随便拦台的士,说张连志可能人家并不知道,但几乎没有人不知道“能吃的博物馆”。
上世纪90年代初,经常走南闯北搞收藏的张连志发现“生猛海鲜”餐馆在南方特别火爆,但在天津却没有。1992年,第一家“活鲜”餐馆――“粤唯鲜”在天津河北道正式亮相,只是当时的粤唯鲜才几十平方米,总共才摆有六张桌子,但这并不影响他的生意,用经商赚取的钱他又不断投入到收藏。
2002年初,张连志突然发现,藏品储存成了问题,他开始思量如何解决。如果把这些藏品归类,成立一家私人博物馆,不失为一种解决之道。但经过考查发现,当时众多私人博物馆中,能够依靠藏品吸引观众而维持日常运转的,少之又少。如果在餐厅摆放文物,让顾客在用餐的同时品味传统中国文化。一方面可以宏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此来吸引顾客眼球。
于是他决定,将餐饮与文物展示有机结合起来,这既解决了储存问题,实现了自已作为收藏家的梦想,又给这些文物一个展示的机会。创意经济与文化使命的完美融合,最终成就了冯骥才笔下“能吃的博物馆”。
这一发不可收拾,他同时在三家餐厅摆放文物。2002年2月9日,粤唯鲜旗下三家餐厅收入吉尼斯收藏文物最多的酒家。第二年的3月26日,有关部门给这三家餐厅命名为博物馆,分别是华蕴博物馆、隽祯博物馆和古雅博物馆。这三家博物馆经营餐饮品类不同、摆放收藏品种类也有所侧重。其中华蕴展示西周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陶瓷器、石雕、木雕及唐、宋代彩俑;隽祯以明、清木器家具为主;古雅则以老枪为吸引点。
“能吃的博物馆”无论从展示文物层面还是经营层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众多游客慕名前往一探究竟,其中不泛政界、文艺界的名流。
瓷房子
张连志并不满足于“能吃的博物馆”带来的成功,相反他更加“显摆”。
和古董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张连志坦言,尽管他的收藏广泛,藏品成千上万,但最让他痴迷的还是瓷器。
2002年的晚些时候,张连志收藏的古瓷片已达4亿多片,这足足占了他两个大仓库。继“能吃的博物馆”后,他开始策划实施更大手笔。当年9月,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买下了紧临张学良旧居的一幢四层法式洋楼,该楼位于和平区赤峰道上,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建筑,曾一度闲置十余年。他计划用瓷器装饰这座洋楼,于是就有了今天的“瓷房子”。
2005年,在天津召开的亚欧财长会议期间,当获悉财长们将去他的华蕴博物馆用餐时,他琢磨着怎样更好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想来想去,他最终决定在酒店的进门处做一面瓷墙,将多年收藏的瓷片选择一些有代表意义的镶在上面。果不其然,财长们被这面瓷墙深深吸引了,纷纷排队留影而忘了吃饭。
这加快了修建瓷房子的进程,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都被拿了出来,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
2007年9月,经过长达五年的时间,瓷房子完工了。粗略计算,瓷房子用掉了4亿多片古瓷片、1万多个古瓷瓶、5000多个古瓷碗、5000多个瓷猫枕、300多尊石狮子……。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连“瓷房子”的下水道,都贴满了明清时期的瓷猫枕和天然水晶,有人因此称他是在“显摆”。
慈善情结
与收藏并驾齐驱的是,担任天津市残联理事的张连志有着浓厚的公益情结。他一直遵循“取之社会,回报社会”的原则,多年来一直对公益事业倾注极大的热情,尤其是支持残疾人事业方面,粤唯鲜甚至还特意提出了与残疾人同在的企业理念。
连续多年扶残助残,每年邀请残疾人到粤唯鲜共度新春,并发放春节礼品。不仅如此,还为残疾人奥运会上载誉归来的运动员在酒店举行庆功宴,因此,张连志与一批残疾人运动员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像在国际国内屡创佳绩的李成刚,多次打破残疾人运动会世界纪录的孙长亭,多次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夺金的卢存刚等。“我和他们经常联系,是非常好的朋友。”说这话时,张连志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就在9月3日瓷房子开业时,他邀请了著名主持人李咏担任主持,当场拍卖藏品,拍卖所得68万元全部捐赠用于慈善事业,其中支持残疾人事业是它的一个重点。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296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