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胃间质瘤CT误诊为胃窦癌11例影像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2720-(2010)04-0150-01胃肠道间质瘤(GIST)为原发于胃肠道、大网膜和肠系膜的KIT(CD117于细胞因子受体)染色阳性的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的间质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2.2%,胃部GIST,70%~80%由梭形细胞构成,20%~30%以上皮样细胞为主。CT部分影像特点与胃窦癌相似,鉴别比较困难。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989~2009年间11例病例,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在30~70岁,出现腹部隐痛,剑突下疼痛,饱胀感,纳差、嗝逆、恶心呕吐。1/3患者胃肠道出血,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肠梗阻及阻塞性黄疸等。50%~70%腹部触及包块。
2CT检查
考虑胃窦癌可能性大待除外其他病变。本组病例CT共同影像所见:消化道壁局部增厚或软组织肿块,肿块呈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均匀或不均匀,肿块多有坏死、囊变或钙化,表现为高、等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后较小肿块中央无坏死、均匀中度强化,较大肿块中央有坏死者呈不均匀强化。肿瘤累及邻近器官时,两者分界不清,发生转移者可见转移灶。
3分析
11例患者均手术结果:胃小弯见有一直径约5~10cm肿物,表面光滑,血管丰富,颜色呈灰黑色。
病理所见:肿瘤>5cm,从黏膜下层始见肿瘤组织,伴出血、变性及坏死,未见胃壁肌层结构。梭形细胞为主,部分区域瘤细胞丰富,核轻度异型。
病理: (梭形细胞型)胃间质瘤(GIST),低至中度恶性。
免疫组化:Vimentin(+),Caldesmon(+),CD117(+),Actin(±),S-100(-),Desmin(-)。
4经验与教训
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免疫组化。应该建议术前病理检查,CT显示左上腹腔内巨大肿块,与胃大弯后外侧壁相连,与脾、胰分界清楚。肿瘤内血管丰富,肿块中度强化。肿块定位首先考虑来源于胃,定性应该考虑间质瘤,肿块大者恶性可能。从检查方法来说,增强时机掌握可以,可惜胃充盈欠佳,如充盈好对定位诊断应能提供很大帮助,而胃窦癌CT:胃内土豆状软组织肿块,与胃壁夹角呈锐角,表面可见溃疡,不均匀强化,胃窦狭窄、固定、呈漏斗状。胃间质瘤与胃窦癌在影像上表现极为相似,难以鉴别,确诊只有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本组病例中发现,部分呈现腔内生长的良性GST,中心坏死并与胃腔相通,但其瘤体部分强化均,间隔状强化的胃间瘤预后较差,经病理证实及随访发现,均为恶性,其中2例在3年内复发。CT对于胃间质瘤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我们及时跟踪病例,最终得到明确诊断,患者家属满意。
参考文献
[1]唐光健,朱月香.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6,40:843~845
[2]方松华,罗叶旋,孟磊,等.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21(4);280~28
[3]章士正,方松华.胃肠道间质瘤影像学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1,02
[4]马军,张志远,王宁菊,王卉.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08
作者单位: 136000吉林省四平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321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