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重视应用题教学,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任务。为了较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视应用题教的教学。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教学论述在应用题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加强数学口语训练,掌握解题思路
  要想学好应用题,必须从低年级抓起加强数学口语训练使学生在分析应用题数量关系时,能够口述自己的思路过程,做到清晰、准确,以训练其数学逻辑思维。学生口述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过程是不容易的,弄不好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负担。为了解决学生口语表达力低,讲述不连贯等问题,笔者从一年级开始就结合教材的教学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口语说话中,必须要从“趣味”入手。笔者在教学认识数字“7”时,让学生把数学“7”编到他们喜爱的童话故事人物或小动物中去说。“白雪公主和7个小矮人”“7只小兔白又白”“7只蝴蝶在跳舞”,等等。又如,结合进行说数训练,教“5+2=7”时,渗透应用题结构引导学生说:“有5只小羊在吃青草,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教“7-3=4”时引导学生说:“有7个小矮人在房子里,有3个出去玩,还剩多少个在房子里?”等等。又如,教学一步应用题“足球有10个,皮球比足球多5个,皮球有多少个?”时,学生都会脱口而出:“用加法算。”笔者要求他们先说出这道题的信息和问题分别是什么,用哪条数量关系来解答,再列出算式,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动口“说”解题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因此,笔者在结合应用题教学,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也注意从形象到抽象、从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二、概括题意语言要简洁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题目的理解,对题目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线索,有助于学生开拓思维,发展智力。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第33页应用题:“同学们种树,每个人种4棵,3个人一共种多少棵?”在教学例题时,笔者不满足于学生已借助于形象思维列出正确的算式和算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将题意抽象概括为:“求3个4是多少?”用简洁的语言将题意表达出来,使学生有利于将题目化繁为简,使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更加清楚,这样训练学生有利于提示问题的本质,获得解决一般问题的一种方法。
  三、让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有的应用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他们不能准确地理解题目中的重要概念,弄清已知条件的意思,进而阻碍了问题的解答,对此,如果先让学生用简单的线段图把题意画出来,再列式解答就避免了学生对题目无从入手的困境了。例如,教学应用题:“黄丽家养了7只公鸡,养母鸡的只数是公鸡5倍。养了多少只母鸡?”笔者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过感知,理解数量关系,掌握了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及解题思路后,接着就问:“求养了多少只母鸡?用文字题可以怎样叙述呢?”学生会说出就是求“7的5倍是多少?”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来,并让学生借助线段图先分组讨论说理解题意,再分析用哪条数量关系解答。
  在多年应用题教学的实践中使笔者认识到,如果只让学生不画图就在题目上去分析数量关系是不够的,因为线段图既形象又直观。它既能高度概括出应用题的题意,又可以降低解题难度,至此学生对题意比较清楚了,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正确解答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凡是能够画线段图的应用题,笔者都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在日常生活中引进线段图训练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使他们动手、动口、动脑,使他們积极思维,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四、用图形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用图形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众多的解题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画图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题目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它不仅具有直观性,而且具有导向性,可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水平,同时可以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清晰地、有条理地思考。例如教学:“同学们排队,排成3行,每行的人数相等,明是排在第二行,从前面数,明是排第7,从后面数明是排第7,一共有多少人排队?”学生如果对题目中的已知条件不理解,就不可能找出解决这道题的方法。教学时笔者让学生用“”表示一个人,让他们画出图意为:
  这样就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而且学生就会很快地把题目的关键找出,懂得怎样去列式。这样既提炼概括出文字应用题的本质,又能让学生借助形象去思考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五、重视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
  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逐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逆向思维训练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法。例如教学:二(1)班有43人,比二(2)班少3人,二(2)班有多少人?很多学生做这类型题目时,往往看到“比多”就加,看到“比少”就减,但它的运算恰好相反,较难理解。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问“二(2)班”的人数,要求学生先分析数量关系,找出二(2)班是大数还是小数,是大数就用加法是小数就用减法。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很容易把这道题解决好。因此,我在教学时有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又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六、重视学生的多种解题方法
  学生如果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后,就会想快些求出计算结果,计算结果一旦被求出,就认为自己的任务也就完成了。因此,笔者在教学教程中重视学生的多种解题方法。比如,在教学两步应用题:“二(1)班有男生24人,女生比男生多4人,二(1)班一共有多少人?”时问学生:“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想?有哪些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通过思考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解法:24+4=27(人),24+27=51(人),后又出现了这样的解法:24+24=48(人),48+3=51(人);当学生把问题解决后,我再让他们分组讨论,各人在小组长的组织下互相交流说计算过程和方法,还进行解题后检验。最后教师再质疑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哪种解法更具有灵活性?通过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笔者认为,加强数学口语训练,有利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可以提高解题能力;数形结合,既把枯燥无味的知识变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题意是培养学生从会“说题”到会 “解题”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多种解题方法不仅可以活跃思维,开拓思路,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6858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