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但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因子教师在进行文言文的教学时应该注意教学方式。通过趣味性的星空导入和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激发兴趣;加强基础教学;归纳总结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推动求知的原动力。文言文因为离我们的时代太过久远,并且在语言上大多呈现出简约而深奥的特点,所以阅读起来会感到晦涩难懂,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甚至因此而厌恶文言文。该如何克服这种心理呢?首要的是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以新颖的形式导入新课,将文言文里有趣的内容挖掘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隆中对》时,可以利用投影仪或录音机等教学设施,先播放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相关镜头片断,讲述关于“三顾茅庐”、“诸葛亮舌战群儒”等故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投入情境中,自然就有了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们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中,教学效果自然非常显著。
二、加强文言基础教学,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荀子劝学中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之说,运用到语文教学中讲的就是语文的学习是需要知识的积累的。文言文中有很多“通假字”“古今异义字”“一词多义”等现象,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但是零碎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的,所以作为教师,必须注意在日常的教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比如,在黑板的一侧设立语文专栏,让同们一个个负责更新,每天更新2-3个文言文常用词,让知识的习融化在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或者教师也可以根据学习的进度相关的知识进行总结复习,对相似的句型进行汇总,以便学生综合理解,对实词、虚词进行列举,让学生便于掌握,教师也可带领学生找出课文中的难点字词,这样通过纵横结合的方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去认识,经过长时间的积累,相信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比如,可以给学生提供历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我国古代的朝代变革、各位文人雅士生平叙述、古人的一些风俗习惯等等,以便加强他们的古文知积累,为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三、及时归纳总结、比较辨析知识点
古文学习涉及到的知识点,需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比较和辨析,这是帮助学生提升古文阅读水平的基本方式。文言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词、虚词活用等语法知识比较多,也比较难,仅仅在一篇古文中讲解了,并不能让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因此,就要针对一些语言现象进行知识点的重点突破。
比如,《岳阳楼记》中,“而或长烟一空”“或异二者之为”,两个“或”的意思就有些不同。第一句中的“或”是“有时”的意思,第二句中的“或”就应该理解为“或许”,这就是语境的区别。在具体的语境下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同时做好归纳与比较、辨析,帮助他们理解文章、诵读文章,都是非常重要的。文言文教学中的虚词是一个难点,离开具体的语境,是根本没有办法让学生掌握的。
四、加强朗读,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全面体会作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方法,还是学生整体感知文言文语言特点的有效途径之一。停顿、重音的准确处理,语速、语调的准确把握都能唤起学生的合理想象。此外,有效的朗读还能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语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并使他们全面地体会作品。
(一)美文美读
有人说:“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古人一般用吟唱的方式对诗文进行朗读,因此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更注重韵律。对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范读文言文的时候要进行美读,有感情地读出文章的神韵,让学生不仅能听出语气和情感,还能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朗读文言文的语气要到位
古汉语中的语气同现代汉语一样,有陈述、疑问、感叹语气,以及声调的高低、强弱和语速的缓急等,朗读者应依据表情达意的需要来进行具体的设定。语气到位就能很好地将文章中的韵味表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诵读时,要引导和帮助他们掌握这种方法,并体验文言文的美。例如,在教学《出师表》一课的时候,文中大多为对称短句,且长短句结合,构思条理分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读多了,就能理解大意,达到文言文预期的学习效果。
总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学生打好语文基礎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是教学难点。因此语文老师需要合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可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老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动进行挖掘文言文规律,降低文言文学习难度,提高学生解题的速度。另外语文老师要对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提高重视度,不能使用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感受到文言文的特色和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郑巍凌.探析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文本转换――以《三峡》的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2):182-183.
[2] 自永军.文言教学巧切入互联聚焦大智慧[J].语文知识.2016(01):96-97.
(作者单位:山东省肥城市湖屯镇初级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3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