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方法:从门诊部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治疗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52例。收集患者的就诊资料,并使用证素辩论方法对患者进行症候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结果:经过调查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中,频数由高到低的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患者的病位证数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其中,又以患者的胃、脾、肝、肾为主。患者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患者的气滞证为主。结论: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其中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等,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其中,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等。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主要证素;临床分析
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主要为各种因素所导致的患者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或者出现萎缩性的改变。对于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来说,85%以上的患者患有慢性胃炎。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其病情迁延,难以痊愈,严重影响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1]。目前,根据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我们可以将其归到中医学的“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针对于此,本文对门诊部15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研究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数据
从门诊部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之间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中随机选取152例。其中,男性患者82例,女性患者70例,其中,患者年龄为40-75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6±18.5)岁。其中,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通过诊断,确诊为慢性胃炎。对于妊娠患者以及具有其他认知障碍或者精神疾病的患者,不在纳入标准中。患者之间的年龄、性别、病程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对研究不产生影响(P>0.05)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自愿配合研究,确保研究顺利进行。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就诊资料,并使用证素辩论方法对患者进行症候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2]。
1.3证素诊断标注
根据《600种常见症状的辨证意义》和《中医诊断学》中的中医传统四诊方法,制定统一标准的四诊信息采集表。将证素分为三级,分数小于70,基本无病理变化,为0级;分数在70~100之间,发生轻度病理变化,为1级;分数在100~150之间,发生中度病理变化,为2级;分数大于150,存在比较严重的病理变化,为3级。
2结果
经过调查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中,频数由高到低的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患者的病位证数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其中,又以患者的胃、脾、肝、肾为主。患者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患者的气滞证为主[3]。
3讨论
在临床上,慢性胃炎患者最常见的表现为腹痛、上腹胀、反酸等症状。经过调查研究,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中,频数由高到低的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患者的病位证数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其中,又以患者的胃、脾、肝、腎为主。患者的病性证素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患者的气滞证为主。因此,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其中中医证型主要表现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等,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其中,病性证素为旗帜,气虚等。
参考文献:
[1]秦贤赅.慢性糜烂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及与焦虑、抑郁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2]安丽.清胆和胃汤治疗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病理的干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6.
[3]孟红艳,马宏博,张光波,张小艺,彭敏,陈立辉.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07):8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05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