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整体护理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 探析中医整体护理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 将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行以常规护理、中医整体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医整体护理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整体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3..01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一种特殊类型,近些年该疾病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患者通常会出现口苦、嗳气、腹胀痛、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通常认为该疾病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相关,另外不良生活习惯也会造成胆汁反流性胃炎[1]。基于此,本文探析中医整体护理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0月中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医诊断与胃痞、胃脘痛相符合,随机将所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37例患者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6.88±9.23)岁,平均病程(3.33±0.89)年;研究组37例患者中,男21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56±9.30)岁,平均病程(3.41±0.99)年;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提示本研究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以常规护理,保持健康饮食,饮食方面以软食为主,戒烟戒酒,对患者呼吸、脉搏、血压、体温等进行常规监测,嘱患者遵医嘱用药,对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处理。研究组行以中医整体护理:①情志护理。由于胆汁反流性胃炎容易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所以患者心理负担沉重,对治疗、预后等均存在诸多问题。中医认为思则伤脾,若久思则会使病情加重,不容易治愈,因此需要开展情志护理,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和鼓勵,向患者说明疾病发生、发展,并解释诱因以及预后等,加深患者疾病及治疗知识的认识,消除忧虑,积极配合治疗。②中医食疗。在饮食方面,嘱患者注意清淡饮食,选择软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山药粥、桂圆粥、红枣粥等,可以起到益气健脾养胃的效果。针对脾胃郁热型患者,应避免食用煎烤炸烧的食物。针对脾胃虚寒型患者,应避免食用海鲜等寒凉生冷的食物。若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则应注意少食多餐,保持用餐环境清洁。另外还需要预防便秘。③穴位按摩。选择足三里穴、上脘穴、中脘穴进行穴位按摩,若存在恶心呕吐症状,可加合谷穴和内关穴,每个穴位按摩时间为10分钟,按照先顺时针后逆时针的顺序交替按摩,
  每天2次。
  1.3 临床观察指标
  根据《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判断两组临床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改善,经胃镜检查发现幽门口无胆汁反流为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均得到缓解,经胃镜检查发现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为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经胃镜检查发现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为有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为无效,治愈+显效+有效=总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通过(x±s)表达,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表达,用x2检验,若P<0.05确认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治愈17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3.78%;检验值:x2=3.945,P=0.047。
  3 讨 论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胃脘痛等范畴,通常是因肝气犯胃以及胆胃郁热而导致。针对这一疾病,中医治疗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泄热为主,可以取得良好效果[2]。除此之外,中医整体护理可以提高临床效果。在中医整体护理中,情志护理可以向患者解释并说明疾病发生发展情况等,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心情舒畅,可以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3]。中医饮食调护中,桂圆、红枣、山药等均具备益气养血效果,同时可以健脾和胃。对足三里穴、上脘穴以及中脘穴等穴位进行按摩,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缩短病程。本次研究中,采用中医整体护理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7.30%,而采用常规护理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78%,由此可见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应用中医整体护理的效果更佳。
  中医整体护理在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钱玉红.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6,01(01):40-41.
  [2] 郭瑞萍.中医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体会[J].光明中医,2016,31(18):2690-2691.
  [3] 鲁 晴,王伟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17):67-68.
  本文编辑:赵小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101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