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合唱,从低年段开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所创造的和谐之美,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然而,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合唱教学却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笔者认为,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尽早建立多声部和声意识;合理把握多声部教学梯度,从节奏入手;通过自编儿歌,领略多声部儿歌诵读的趣味;歌曲配上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为合唱教学作好准备;对歌曲进行简易合唱处理,引导学生慢慢走进合唱之门。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多声部意识;简易合唱曲
合唱是指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最能够直接表达情感,激发听众情感共鸣。合唱训练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多声思维,所创造的和谐之美,可以造就集体感和友谊,能给人生带来精神升华的时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和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丰富的表现力,尽早建立与他人合作演出的经验,培养群体意识及协作、合作能力,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音乐课程标准体现了多声部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班级合唱教学并不那么容易实现,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上,却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三、四年级的二声部歌曲学习,学生兴趣不高,五、六年级的合唱歌曲,老师不大愿意教,哪怕是老师充满激情地引导,但效果却总是差强人意,更不要说享受合唱的乐趣了。在各种的音乐教学比赛中,执教老师对合唱歌曲也是敬而远之,唯恐在比赛中出现学生无法配合的尴尬的场面而最终选择放弃班级的合唱教学内容。这是为什么呢?
到底是教材中的合唱曲太难了,学生无法承受,还是老师在教学中忽略了低年段的多声部训练,导致出现如此局面?反复思考,感觉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低年段多声部训练的缺失
一直以来,大多数老师都认为低年段学生能力比较弱,能唱准单旋律已经不错了,而教材中也没有多声部的歌曲,合唱教学是高年级的任务。其实,仔细研究人音版的教材,建立多声部概念的理念早已蕴含其中。如,第一册:模拟劳动的三声部节奏声势;用木鱼、碰钟演奏的二声部伴奏;《动物说话》中的大鸭、小鸭的叫声声势;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的三声部声势;第二册的合唱作品的欣赏、打击乐器的多声部伴奏更加丰富等等。多声部音乐学习的理念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体现在教材当中,为学生的多声部学习概念的建立打下了基础。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们没能领会其良苦用心,往往只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材中歌曲的学习和乐曲的聆听,而这些精心设计的节奏、儿歌之类的多声部训练被老师视为可有可无,造成了学生多声训练的缺失。
二、文化背景问题
西方艺术重立体感,其音乐也不例外,通过和声、复调、配器等手段,追求音响的厚重、丰满和对人心的震撼。而中国艺术无论是绘画、书法、音乐都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线”的艺术,音乐以单纯性的旋律展开为绝对主导,构成了横向的“线”型延伸。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多声音乐的机会很少,逐渐形成了单声部的听觉,因此,中国音乐文化的特征、社会生活的背景,也严重地影响了多声音乐的发展。
三、教材的编排
在教材的编排上,一、二年级多声部练习只限于一些节奏和声势,合唱曲的数量极少,直到二年级的下学期才出现了轮唱歌曲《两只老虎》,学生在多声部合唱方面的经验非常欠缺。如果老师也缺乏从低年段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多声部素养的意识,就会导致低段学生参与合唱、练习合唱的机会少之又少,结果到了高年段,合唱曲目增多、难度增大,给师生增加了压力,教学过程自然会出现了力不从心的现象。对于学生来说,多声部合唱教育的缺失,无疑是相当可惜的,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1.转变教学观念,尽早建立多声部和声意识
首先从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开始。多声部和声意识,应当尽早建立,从一年级开始,对学生多声部歌唱能力进行系统、持续的引导与训练,使低段的学生对多声部有一个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建立多声部合唱的概念,形成多声部合唱的音乐素养。把多声部教学的理念贯穿我们的所有教学过程,用心设计丰富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和声的丰富、变化、和谐之美,并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学生的多声部训练应从单音、单声部开始,然后再渐渐进入多声部,但是如果在学习是单声部一直占绝对的主导地位,等到高年段才建立多声部的听觉观念就更为困难,所以,我们的多声部教学可以从第一节音乐课开始,从第一个音符开始,可以从师生问好歌开始:
从学生带着新鲜感进入音乐室开始,老师就给他们灌输多声部音响的观念,由最初的师生问好歌,老师就有意识地加入了第二声部,加入简单的一个音,让学生有了一种新的感觉,引起学生对这种特别的音响效果的注意,打好了基础,我们更深一步的多声练习就顺其自然地进行下去了。
在开始学习简单的两个音起,老师就可以好好地利用这两个音,通过长音与短音的配合,顺着唱、逆着唱等多种变化手段,编出简单的二声部,让学生建立一种立体的声音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2.合理把握多声部教学梯度,从节奏入手
一般而言,节奏入门要比音准容易些,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主题,在不同的单元教学中创编相对应的多声部节奏练习,如小动物的叫声;劳动过程中不同的声势形成的多声部;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火车的各种鸣笛声、车轮声等等,通过这些的声势配合,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不同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多声部效果,在這样错落有致的多声部节奏声中,学生感到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对声音、节奏的控制和把握能力,以及对多声部节奏的感受和把握能力。
例如,春天来了,天气发生变化了,请小朋友说说下雨时大自然都有什么声音?然后将学生分成三组进行三声部练习。
3.通过自编儿歌,领略多声部儿歌诵读的趣味 一些简短的儿歌,或者一条由语言提炼出来的节奏,经过师生诵读,或者组合从儿歌中分离出来的一个词组,一个短句,按不同的节奏型组合起来,在师生合作中,随着儿歌节奏的变化,音乐性不断丰富,也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毫无负担的情况下,充分享受到多声部的合作快乐。
如,一年级第一课的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就可以作一些变化,从而变出一个多声部的儿歌:
类似这样的儿歌,还可以编出很多,在练习的过程中,老师头脑要相当的清醒,不是图个热闹,要站得更高,从专业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指导,各个声部的力度处理、强弱的对比、主次的分别等做出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多声部与单旋律的不同,感受到多声部音响的丰富。
4.歌曲配上多声部的节奏练习,为合唱教学作好准备
低年级的歌曲往往配上了打击乐器的伴奏,这种看似好玩的游戏其实也在为多声训练作好准备,学生在伴奏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歌曲与节奏组合成的多声部是合唱的预备阶段,它既可以让学生在歌唱中感受多声部,又可以降低难度,避免了因不同音高相互干扰导致唱不准的现象。
为歌曲配多声部节奏,有以下几种方式:①为歌曲编配简易伴奏。在唱好一首歌曲之后,老师可以根据歌曲的风格特点,编排两三种简短的节奏用拍手、踏脚、拍腿等方式进行配合,低年级教材中的打击乐伴奏谱,也是不容忽视。如,《这是什么》的打击乐伴奏谱,就是用三角铁和双响筒模仿钟的不同声效,制造了形象的二声部音响伴奏效果。还有《洗手绢》《小鸡的一家》等,学生从不同乐器的不同音色、不同节奏型与歌声的配合中亲身体会和声的协调与美。
②在歌曲长音或者休止符的地方加入衬字或衬词。在歌曲长音处加入衬词或者声势为歌曲的旋律伴唱的,是最简单的二声部训练。如第七册教材中的《柳树姑娘》,在高声部的长音处加入了同音高的衬字“啦啦啦”进行伴唱,形成了二声部合唱的效果。这种二部合唱的方法适合低年级的学生演唱,低声部的节奏简单易唱,采用高声部长音的音高,是高声部的补充和呼应,只要和高声部接好、唱准,就能达到合唱的基本效果了。如我在执教二年级歌曲《云》时,就采用这种方法,在句末长音处加入衬字“啦啦啦”,使歌曲更加丰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效果还不错。同样,在歌曲中有些休止符的位置也可以加入衬词进行二声部的渗透教学。比如第四册的《哈里啰》,可以在休止符的地方加入“嘿嘿”“啦啦”,使歌曲的气氛更加活跃。
③采用歌曲中简短的小动机,渗透多声部训练。在歌曲中抽取一小句或者一个动机,作为歌曲的伴奏,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学习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时,学生掌握歌曲之后,采用歌曲中的小动机“2 2 2 -”作为固定音型为歌曲伴奏,首先师生配合,让学生感受两个声部的效果,熟练后进行生生合作,形成合唱的效果。这样的教学设计看似简单,但如果长期坚持,久而久之,学生的多声部听觉就能慢慢地训练出来,合唱的概念就能渐渐地建立起来。负责伴奏部分的学生从头到尾使用一个像节奏基石这样小单位的音型,为已熟悉的歌曲旋律伴奏,降低了技能技巧的难度,使多声部学习变得简单、有趣,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低段夯实合唱基础,而且可以让低段的学生充分体验到合唱的乐趣。
5.对歌曲进行简易合唱处理,慢慢走进合唱之门
轮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先后进入演唱同一个旋律的演唱方式,是合唱中较为基础的演唱方法。在低段的音乐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歌曲进行轮唱的处理,让学生感受轮唱的效果,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和多声部听觉能力。如,在学会《郊游》这首歌曲后,我对歌曲进行了轮唱的处理,先请两个学生与老师合作,学生先唱,我休止两拍之后进入,第二乐句我少唱“白云”两个字,然后与第一声部重合,第三乐句又进行轮唱,学生静静地聆听我们的配合,对这首歌曲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在两位同学和我的带领下,同学们出色地唱出来。对学生来说,将已经熟悉的歌曲作新的变化,既熟悉又有新鲜感,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更加深厚。轮唱是发展二声部歌唱的最好准备,在低年段适合作轮唱处理的歌曲有不少,如,《法国号》《这是什么》《云》《粉刷匠》《郊游》《闪烁的小星》等等。
另外,对教材中的歌曲进行二声部的重新编排,简单加工,形成简易的合唱也是锻炼学生和声能力的较好途径。低年级的歌曲一般都比较简短,学生往往听唱几遍已经掌握,如果老师动动脑筋,为歌曲编写简易的合唱部分,既增强了歌曲的趣味性,也为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合唱的练习打出坚实的基础。在二声部的写作时,老师要注意的是:二声部旋律要符合和声配置原则,要与歌曲的音乐形象想吻合,自己反复斟酌,反复聆听,确保和声效果的美感。
在整個低年段,如果我们能坚持有意识、计划、有层次地坚持多声部教学,从多声部节奏到儿歌、从歌曲与节奏的配合,到歌曲的简易合唱处理,只要我们能坚持不懈,在低年段打下扎实的基础,相信到了中高年级,学生的合唱能力会逐步形成,要唱好教材中的合唱歌曲,相信也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30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