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论文主要以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特点,然后以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为例,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从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增设开放实验课程、搭建实践运行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组建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9)02-0163-03
  1 工程管理专业发展概况
   随着大规模的城乡建设和迅猛发展的房地产业兴起,社会对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尤其逐步提升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战略、工業化与城镇化的联动发展,使社会对于即懂技术又会管理的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必然是巨大的、长远的.自1979年重庆大学、天津大学等11所院校设置了工程管理专业至今,我国已有435所院校相继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最初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基本都是具有土木工程学科支撑的理工类院校,如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随着建筑市场发展的需求,许多综合类院校如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财经类院校如中央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等也纷纷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院校就有30多所.总体来看,理工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重点强调工程技术的培养,通常将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土木工程或建筑工程等相关的学院或系部之下,而综合类院校和财经类院校主要强调工程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一般将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管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无论属于哪种类型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均对实践有非常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要求在此基础上将教育过程放到工程领域的具体情境中,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通过开展各种实验和实践训练,让学生扎实掌握工程领域的专业理论知识及其工程管理知识,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2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2.1 凸显工程管理中经济、管理特点
   工程管理专业是工程技术与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要求培养T型结构人才,其中一“横”代表要具有宽泛的知识结构,如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律和信息管理等;一“竖”代表在要掌握更精更专的工程管理知识,并要求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工程管理专业T型结构人才即要求上述两方面要有机结合起来,即强调复合型、实践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财经类院校的优势和特点,其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主要侧重在经济、管理方面,并以此区别于其他类型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
  2.2 缺乏工程技术学科支撑
   工程管理专业要求培养既具有土木工程技术,又具有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经济、管理等基本知识的工程管理型人才.因此,工程管理必须建立在土木工程技术基础之上的管理,需要具备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性,而财经类院校基本都不开设土木工程专业,没有土木工程相关学科的支撑,缺乏工程技术背景,使得开设的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不能有效地应用到工程技术领域之中.
  2.3 课程理论与实践比重失衡
   由于财经类院校的工程管理专业均授予管理学学位,总学分比工学学分低,受到专业学分和课时的制约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限制,财经类院校工程类课程开设比重往往较小,且教学分配的课时不足,授课教师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案时,通常只能注重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实践教学课时更无法得到有效分配,由此造成课程理论与实践比重失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机会.
  2.4 缺乏实习场地与硬件设施
   财经院校工程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相对匮乏,在校内,由于财经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在实验室硬件设施和实践实训环节方面的投入远低于理工科院校,造成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缺少将理论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平台;在校外,大部分企业出于安全和保密因素的考虑,通常不愿意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很多教学实践基地的签订也流于形式、形同虚设,实习往往是走马观花.
  2.5 师资力量薄弱
   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由于缺乏工程技术研究团队,实验实践场所和仪器也严重不足,无法为引进的人才提供所需的实验场所和良好的科研环境,这就使得工程技术类的师资引进难度更大.此外,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专任教师到工程业务部门进行实践、实训的机会较少,从事工程实践的经验不够丰富.
  3 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分析
   为了详细了解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现状,我们对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情况进行了分析,为了有效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我们从实践课程设置合理性、实践教师教学能力、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专业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针对已毕业的79名学生做了调研.
  3.1 实践课程设置合理性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果发现,课程设置方面,只有74.68%的学生认为课程实践设置比较合理,能够有效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25.32%的学生认为工程类课程开设比重偏少,课时不足.
  3.2 实践教师教学能力
   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来看,73.42%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较高,能理论联系实际将工程课程的重难点讲解清楚,但仍有26.58%的学生教师缺乏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在授课过程中很难结合工程实际来讲解工程重难点,对专业课程的内容把握不够明确.
  3.3 实践教学环节效果
   通过对问卷的分析结果发现,65.82%的学生认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太少,校外实习基地出于安全考虑,很少愿意提供工程建造全程实习机会,实验室设备及工程类软件有限,对了于学生理论知识如何联系,如何利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存在很大的不足.   3.4 专业知识掌握情况
   从问卷调研结果分析来看,70.89%的学生认为自己虽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比较欠缺,不能直接满足专业工作需要.课程与课程之间不能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实训环节不足,课程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强.
  4 安徽财经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结合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针对我校先行的实践教学模式不足,优化了课程设置、开展了示范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建构了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并搭建了各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工程经验和专业技能建设,制定了各种配套措施和规范.
  4.1 构建网络学习平台,增设开放实验课程
   为了有序高效地全面提升实践教学效果,我们针对原有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存在的理论课时不足的问题,积极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并已建成《工程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等示范课程网络学习平台.针对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课时缺乏的问题,我们积极申报了《天正建筑绘图》《工程招投标管理》《广联达计量计价实训》《工程测量》等开放性实验课,有效将课程理论所学与项目实验和实践有效联系起来.
  4.2 搭建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运行平台
   为保证实践教学活动能有序高效地开展,我们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运行平台.一是建设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包括已有工程管理与工程造价实验室、工程测量实验室的建设等,并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积极申报了建设建筑模型综合实验室,将房屋构造和建筑工地“搬到”课堂进行直观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多维立体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可以零距离、全方位、无障碍的了解建筑构造,让学生熟练掌握工程的施工工艺,同时设计的招投标沙盘让学生进行招标、投标实务流程的模拟演练与业务学习,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工程化实践能力.二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基地.先后与蚌埠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蚌埠市建筑设计院、蚌埠市审计局、蚌埠永和房地产开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基地.三是成功申报了工程管理专业创客实验室.通过工程项目全过程工程招投标、工程造价管理等项目训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在项目实训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
   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我们遵循实践教学理念,积极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一是逐步推广参与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工程案例及工程项目引入教学,教学效果大幅度提升;二是实验、实训、实习分量加大,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工程项目实习实训,而且注重校企合作,讲求实战经验,带领学生参与工程实际项目;三是鼓励并指导学生申请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开展了华为公司赞助的工程力学竞赛、建筑绘图比赛和工程招投标模拟大赛、并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力学竞赛、安徽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比赛和安徽省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比赛等专业学科竞赛,并获得了安徽省团体二等奖和个人二等奖和三等奖多项.此外,我们还利用寒暑假带领学生积极开展了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4.4 组建了实践教学需求的师资队伍
   一是聘请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的工程管理经验,又具备授课能力的企业家、工程师作为兼职教师.我们聘请了河海大学、东南大学、安徽建筑大学等院校教授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安徽五星万隆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蚌埠市审计局、蚌埠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家担任实践导师.二是在招聘教师过程中注重引进双师型条件的应聘者,近3年我们招聘了两名具备双师型条件的教师.三是强力促进在职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要求他们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培育,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参与专业教学改革會议及专业实践教学培训,此外,工程管理专业教师中已有3人取得国家认证的工程类职业资格证并积极参与工程实际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汪涛,尉方,等.财经类院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6(12):149-154.
  〔2〕颜红艳,胡灿,周春梅.基于CDIO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3):63-67.
  〔3〕徐达奇,杨丽.经济新常态下工程管理人才素质及培养途径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7(12):643-648.
  〔4〕王德东,徐友全.工程管理专业双驱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以山东建筑大学为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6(6):297-301.
  〔5〕宗志芳,陈德鹏,卜双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6(5):84-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51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