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阅历、知识积累、心理感受各不相同,对同一篇作品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理解和看法,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那么,教师如何在探究性阅读中还给学生发展个性的权利呢?
【关键词】阅读 哈姆雷特 发展学生个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8-0099-02
一、还学生自己的“哈姆雷特”
1.充分地研读
自主阅读是研读的前提。课堂上,老师通常让学生从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阅读的潜能,当学生们进行探究性阅读时,学习活动愈是自主,那么探究的过程就愈开放,就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我们教师必须真正把自主阅读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独立地、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读出属于自己的感悟,实现自我个性的发展。
2.独立地感悟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语文课应引导学生去独立自主地阅读、感悟。他们在与文本交流时,即使是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探究性阅读教学实践中,学生独特的阅读感悟,这对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自由地交流
在探究性阅读中,学生的对话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生生、师生、文本间的对话让学生的思維在不断走向成熟、全面、深刻。老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独树一帜,老师及时抓住他们思维的火花,并给予足够的关注与引导。
二、让学生读出自己的“哈姆雷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意味着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个性。那么,教师如何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呢?
1.挖掘发现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笔者尊重学生的“发现”,尊重他们的个性理解,引导他们对课文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学习《游园不值》时,学生们觉得把“春色满园关不住”与“一支红杏出墙来”两句互换位置来解释,全诗的意思会更通畅,这是他们的一点发现;学习《鹬蚌相争》时,学生们觉得教材编写上存在问题,蚌已夹住了鹬的嘴,他们怎么又能各自说话呢?如果能说话的话,渔翁还能得利吗?这不是与作者的写作意图背道而驰吗?……这是他们的发现。创设发现空间,提供对话平台,学生的个性得到彰显。
2.引导旁注阅读
笔者在教学中强调旁注阅读,即学生在进行独立阅读时,对文章的内容、思想、重点语句等内容,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在相关内容的旁边加以标记。以《祁黄羊》一文教学为例,学生对文章结尾的悼公的感动作了如下批注:“我为拥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不记个人得失的大臣而高兴”;“悼公让我感动,祁黄羊让我心生敬意”“公正、公平、客观的对待每一个人!多难得的一个人才啊!” ……通过旁注阅读,学生既进一步认识了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训练,个性品质也得到了张扬。
3.创设开放情境。
阅读既然是一种个性化的解读过程,那么,学生自然可以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摒弃强调“答案惟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完《九寨沟》描写自然景观片段后,让学生畅谈留给你印象深刻的九寨沟风景。答案异彩纷呈。突然,一个“小不点儿”质疑:“能否用‘飞流直下三千尺’来形容这里的瀑布?”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庐山的瀑布与九寨沟的瀑布迥然不同,如果说庐山的瀑布是气势磅礴的美,那么九寨沟的瀑布则是高低错落的美;有的说庐山的瀑布是“飞流直下三千尺”,那么“九寨沟的瀑布则是“白练腾空银花溅”,“银花四溅蔚壮观”……学生之所以能萌发如此强烈的自主意识和浓厚的个性色彩,完全是因为民主开放对话氛围的创设,个性化阅读能力在交流中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只有让学生充分地研读,独立地感悟,真实地交流,自由地选择,才能真正还给他们一个个性化的阅读空间,才能促进学生进行多元地思考探究,自由地表达主观感受,还学生一个“哈姆雷特”,学生也就能读出自己个性化的舞台!那时,一千个读者,就真的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493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