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让学生学会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学习应当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学习、主动学习呢?我想,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可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需要。预习,是小学生最常见的自学形式,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节。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教师应从小学开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发展;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自学能力;预习习惯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得的主动参与者。”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也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而学会学习的基本途径是善于自学。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界的名人,无一不是建立在小时候养成的自学习惯的根基上,而课前预习就是自学之树的萌芽。良好的预习习惯,可使学生终生受益。我国有很多教育专家认为:“预习是合理的‘抢跑’。”的确,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引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便能从更深层次上获取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然而,当前很多教师只重视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很少关注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甚至没有形成让学生预习的意识,任由学生自便,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我对小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认真做好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知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高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如在数学课的预习过程中,往往要对当天所学的内容先进行复习,那么怎样进行预习前的复习呢?我觉得预习前的复习可以按“忆、读、思、记”四字口诀来进行。“忆”就是回忆上课时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对自己在课前预习中所遇到的难题是如何解决的做好记录;“读”,是将老师所讲的知识重点进行阅读理解,把发现的问题随时勾画,并写下提示性的只言片语;“思”,就是边读边独立思考;“记”,就是强化记忆重点。可以看出,预习前先进行复习会对预习起到铺垫和启发作用,这样预习时就会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不会出现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情况。另外,小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习,也不知道预习起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因此,预习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根本看不出问题和疑点所在。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应要求学生做到:(1)粗读——粗略浏览教材的有关内容,掌握本节知识的概貌。(2)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考,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预习的方法有随课预习或按单元预习。教师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周长》时,布置了以下预习内容:(1)长方形的特征有哪些?(2)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3)你能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吗?你能用几种方法计算?这样设计问题,下层生能解决第一个问题,中层生能解决第一和第二个问题,优等生三个问题都能解决,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预习观
  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一看,上课时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存在很多的缺点。新的预习观注重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把预习看作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到银行看看公布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可能会行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在六年级上册“负数”(认识负数)一课上,我在课前就布置了这样的预习作业:(1)认真看一次电视台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找出几个城市在同一天的平均温度各是多少。(2)察看家里的存折,向家长了解存入和支出的几个数据在存折里怎样表示的。(3)思考:零上摄氏度和零下摄氏度是什么意思?怎样表示?(4)存折里记录存入和支出的数据有什么区别?在课堂上,通过“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话题引出了“负数”这一课题,由于课前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大大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实效。学生在课上大胆地交流了自己准备好的信息,对一些城市在同一天的平均温度是怎样表示的,存折里记录存入和支出的数据又是怎样表示的,都掌握得很清楚。有了这样的预习准备,学生便顺利地完成了“认识负数”这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事例证明,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培养自学能力的舞台,学生会努力搜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分析新知识,这个过程正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过程。
  三、布置学生预习的内容要有针对性
  新课标的内容比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要处理好实践活动方面和概念方面的数学知识。布置概念方面的预习时,要求学生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预习提纲,通过剪一剪、画一画、拼一拼得出以下内容:三角形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三个角之和,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教师在布置实践活动方面的学习内容时,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并自己尝试练习,自己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例如,预习“身份证编码”时,学生知道了身份证前两个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第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倒数第二位的数字是用来区分性别的,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等等。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经过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之后,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题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比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点、难点。
  四、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很多小学生都不会预习,也不知道怎样预习,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预习前,应该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数学的预习方法我觉得有以下几种:(1)把第二天课堂上将要学习的内容先从头到尾地看一遍。(2)将新出现的概念做上记号,看教科书是怎样解释这些新概念的。(3)认真地看一看新公式、定理是怎样证明出来的,在证明的过程中,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有哪些。(4)多看几遍书上是怎样解答例题的。(5)把课本合上,看看自己能不能不看书将公式、定理证明出来,能不能把例题做出来;将自己的解答过程和教科书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的话,区别在哪里,是不是对的,错在哪里。(6)预习的内容里面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应该仔细思考;经过独立思考仍无法弄清楚时,应该把这个问题记在教科书或笔记本里,上课时看看老师讲到没有,如果没有,直接向老师请教。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信心,所以,在学生通过预习获得一些新知识、取得一点小进步时,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揚。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求。
  预习是课堂的延伸,是提高40分钟课堂效率的最好方法。预习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进一步确定课堂的重难点、知识容量和教学进度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土壤,使课堂变成师生、生生间双向交流的场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预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家长、老师都受益匪浅,因此,我们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全力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意愿,激发他们主动地、全心全意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596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