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021-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社会竞争也更加激烈。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承受各种挫折和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也就是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且极具创造力。而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为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因此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校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心理辅导,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生机,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感到心理健康教育仅对一部分发现问题的学生有点为时已晚,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全员参与。
  一、研究的目的与具体目标
  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通过研讨我们要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和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建构学生健康的心理。
  根据授课内容的不同我们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自我控制,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
  2.学会正确的认知自己,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
  3.学会自我激励,了解兴趣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神奇效果。
  4.学会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了解一些评价他人的技巧。
  5.学会和谐地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助人为乐,培养良好的个性。
  6.学会调节自己的心境,摆脱烦恼和焦虑,保持乐观的情绪。
  二、设计研究方案
  1.全体动员,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针对自己班学生所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性地选择教材内容,开展组内研究。
  2.根据年龄段,选择切入点。由于学生的年龄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就各个相同。因此,我们以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为基确,以校本教材为依托,我们选择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人与自我》教材进行了全校的专题研究。
  三、进行教学研究,探讨有效的教学方法
  通过研讨,我们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心理健康课不是语文课,更不是思想品德课,绝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懂得一些道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讨论,扮演角色,体验情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
  可以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因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最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启发学生的思考。根据这一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采用故事法。
  2.激烈地争论,在雄辨中明理
  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是非评价极其不稳定,老师创设情景恰到好处地引起争论,可帮助学生在一波末平,一波又起的讨论中明辨道理。
  3.角色扮演与情景模拟相结合,产生情感体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学生通过扮演主持人、特约佳宾,观众,模拟生活情景,实话实说,坦白内心。这一课在五年级连讲了三个班,每到这个环节都出现了高潮,引起了学生感情的共鸣,都有学生情不自禁地流下激动的泪花,真正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4.引导反思,纠正自我,寻求新知
  心理健康课对于教师来讲是倾听、是引导;对学生来讲是倾诉、是交流。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说心里话、宣泄情绪、情感的机会和场所。在感知、体验、明理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和经历进行反思、检查、评价,从而调整自我,导求新知,使问题得到补步的解决。
  5.捕捉教育时机,弥补缺失的爱
  著名的教育家苏崔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拔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们讲的话发生共鸣,我们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准音调”。可见,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善于捕提教育时机,随时让自己的心对准孩子的心弦,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四、总结与讨论
  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心理健康课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感知、体验、明理、反思、迁移、运用的过程,并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体现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平等性原则。我们要求老师在课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既是老师,更是朋友,这是上好心理课的关键。
  2.尊重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尊重学生的言行,呵护学生的人格。
  3.鼓励性原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吐露心声,坦白观点。
  4.参与性原则。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心理训练全过程。
  因此,只有融心理健康教育于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画面,紧张微烈的竞赛,热烈的讨论,形象的练习,及时的反馈之中,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我校本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结束,通过本阶段的工作我们发现:全校同学普遍增强了自信心,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还融洽了师生关系,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实现了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7794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