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陷入困境,遇到了瓶颈。通过对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提出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的解决方案。
[关 键 词] 应用型;教学模式;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0-0020-02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上升到一定高度,国民经济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速度也不断提高,基于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开始出现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脱节的现象,造成目前很多高校本科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尴尬困境。
一、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的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采用李克特量表和沙氏通量表相结合的方式,共有112位应用型本科毕业生参与。参与的毕业生所在的企业有国企、民企、外企,国企占28.3%,民企占51.89%,外企占11.32%,毕业生的分布从2008届到2016届,被调研人员可以从自己实际的工作中给出问题的答案。
调查显示,理论知识教学模式下,师生互动教学占72.64%,对典型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的占78.3%,教师对知识的透彻讲解占49.06%;实践环节教学模式下,实验实习占78.3%,和教师组成科研团队到企业解决技术问题占75.47%,创新创业项目占60.38%,组成贴近项目的小团队占58.23%,技能证书考取占29.01%,学科竞赛占24.53%。
二、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乏理论基础
近年来,我国教学模式理论界对国外教学模式理论的介绍与引进越来越多。一些理论者只是憑借自己对国外形势浅尝辄止的了解,再加之精通某种语言的优势,把国外某些教学模式理论著作经过简单的翻译加工介绍给国内读者。还有些应用型教育理论研究成果是被杜撰出来的:学者将传统型教学模式理论中的某一论点展开,为了增强其可信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再从实践中截取一段案例,使研究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这样被七拼八凑“编造”出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理论只能是“四不像”,其理论价值不够深刻、应用价值不够充分。
(二)技术与实施存在错位
(1)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和环节缺乏。在从学术型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旧的课程体系的改革惰性,目前在教学计划中的课程安排仍然以大量的公共课和理论课为主。(2)对应的实践实习基地稀缺。很多地方高校对学生实习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大多实践活动的开展还处于行政条文要求下的跟进状态。有些院校实践实习工作的进行只是停留在纸面而流于形式,实习实践单位与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更是普遍,有的院校甚至放任学生自己去社会上找实习单位,使实践环节成了名符其实的“放羊实习”。
(三)资源配置不合理
应用型本科院校同一专业的平行班级较多,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往往由两名或以上教师进行平行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下,各授课教师由于专业方向或研究领域的不同,在内容庞杂的课程教学中无法顾及所有模块,难免主观地进行内容取舍,也不排除对不擅长部分内容讲解不严密的可能,会误导学生,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高等教育阶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都会有若干专业核心课或选修方向课与专业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形成严格对应关系,基于教师自身研究专长和后续教授课程实施协同支持教学,即可以做到授课难度、深度的相对统一,保证知识内容的连贯和精准,同时学生也可以在适应各种不同教学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专业方向开展深入学习,甚至进行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缺乏自身特色
要找准自身特色,合理设置专业教学模式,在全国700多所本科院校中,有很大一部分学校是新建立的大学,它们由以前的专科升为本科或者是几所学校合并而建立,所以在这些学校有很多独一无二的专业教学模式,对这些模式,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而且要更好地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专业教学模式。而对原有的既没有特色也缺少活力的专业教学模式,可以改良甚至放弃。
三、优化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立体化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的突破口,是高校教学计划中培养学生的重要环节。立体化教学模式是指依托系统论的思想,围绕高校自身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要求构建起来的全程化、多元化和复合化的教学模式[1]。一种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应该具备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多层次多模块相结合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稳步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加深与企业的合作、设计新的课程体系等方式逐渐消除传统教学习惯对学生培养过程的影响,构建起一种与时代发展相吻合、与市场需求相呼应的立体化教学模式[2]。
(一)明确教学项目任务目标,合理融入教学难点
首先,对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教学基本状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分析该课程过往教学过程中学生常见的问题,如对知识难点、重点的定位,对授课过程中学生反馈的梳理,对学生在课程考核中存在的普遍弱项的汇总等。
其次,项目的设计必须以现阶段学生的课程知识点为基础,根据学生总体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设置相应难易的项目内容,循序渐进,必要时可以适当调整企业实际项目完成形式,始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 最后,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导师与专职导师共同完成项目指导、项目调整、项目评价,项目实施沟通,主要包括项目包含知识点预习辅导、项目进程指导、项目完成点评三大内容。
(二)通过教学改革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
为了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运行,得到更显著的教学效果,要在保证教学目标充分实现的基础上,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要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将更多的实践教学逐步融入理论教学中。(1)完善实践教学的种类,在保证原有理论教学体系完整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种类的实验环节,如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使学生能够及时对所学专业知识体系和内容融会贯通,让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理论在工作实践中的作用。(2)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突破传统的章节式结构,制定以项目驱动为知识体系讲授的主线的模块化教学任务。根据课程开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项目模块,每个项目模块下设子项目,根据子项目提出具体的执行要求和计划,这样可以有效地完成教学计划中面向行业或岗位需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增加实践环节的教学比例,给学生更多准确的实践要求,使过去分散的实践教学实现逻辑安排得当,各环节紧密连接的有机教学体系。
(三)学生第一、二、三课堂“一体化”
推动三个课堂的互补性,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一课堂是传授专业知识的主渠道,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主战场,第三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不断积极探索创新一、二、三课堂贯通联动,旨在贯通一、二、三课堂学与用、知与行教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对学生多元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助力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锻炼学生职业水平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能力,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特色[4]。
(四)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实现校内、校外相结合
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闷头教学,闭门研究,在学校定位发展上就应该与地方经济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整合地方企业资源,积极与企业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使校内和校外的资源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互补。在校企合作中,充分发挥企业实践教学资源优势,打造师资、场地、业务的可操作性平台,联合对学生进行培养。同时,企业可以给学校投资建立相关的实验室和研究室,甚至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从而形成“产—学—研”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模式[5]。
(五)加强师资队伍,促使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
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师资力量,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高校教师培养选拔机制,突破过去那种以学历高低作为教师选拔衡量主要标准的情况,而注重在专业技能或者专业工作方面有丰富经验和显著成绩。在教师培养环节上对没有专业岗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利用假期或学期中的空余时间到企业基层或相关部门进行实践工作,让自己充分融入社会,融入专业业务,理论联系实践,全面提高教师的实际业务能力和实践水平能力。另一方面,拓宽教师的业务视野和交际层次,加大教师的培训经费投入,让教师多走出去,使教师得到更多的参加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进修、访学的机会,使知识得到不断更新,视野变得更加开阔,个人才干也得以展露,工作信心得到不断增强,从而推进教师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魅力和基本素质。
(六)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人文素养是本科人才培养中一直强调的问题。日本广岛大学高等教育开发研究中心黄福涛教授评价一流大学本科教育具备的特点之一便是有良好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人文素养是让人受益一辈子的品质,有助于增强自己在分析问题时的思辨能力。我们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技能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将知识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性知识,忽略了学生内在情怀的培育,这恰恰是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合兵,沈文淮.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创新教育体系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2]唐文武.立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以创新能力培养为视角[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8).
[3]黄慧艳.加强本科生课外综合及创新性实践教育的意义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5(5).
[4]苑迅.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與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5]吴勇,林清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一体化改革:以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6).
◎编辑 马燕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47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