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可有效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弟子规》以《论语》中的部分内容为基础编写而成,通篇以简短语句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内容浅显易懂,语句押韵通顺、朗朗上口,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礼貌礼仪等方面都对人有着很好的启蒙教育作用。在幼儿阶段,《弟子规》的教育价值不容小觑,对于幼儿教师来说,运用好《弟子规》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德育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着很好的影响。
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对幼儿的重要性
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既是独立的个體,又是应当融入在社会群体中的成员。而人际交往能力的高低也是决定人们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指标之一,能够与他人融洽地相处,找到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生活在一个沟通畅快的、快乐的交往环境当中,对于孩子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会让孩子们更细致地感知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幸福。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则会与社会群体生活之间产生裂痕,使得个人更加封闭、自卑,这不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无助于社会的进步。因此,幼儿时代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积极向上、乐于与人进行交往和沟通的能力,使自己和伙伴都处于一个舒适的交往环境当中,这不仅有利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孩子们日后形成正确的三观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弟子规》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于长辈:富有仁爱之心 《弟子规》开篇即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句首先强调了在与长辈的交往过程中,要孝顺、尊敬,其次要做到谨言慎行,对他人言出必践。以开篇这句话为基础,《弟子规》从方方面面教导了孩子们如何去孝顺父母,例如,在父母生病的时候,要身体力行去照顾父母,其中不仅仅是教育孩子们这些道理,更重要的是向孩子们指出具体的落实方法——替父母煎好药,吹一吹,尝一尝,再喂给父母喝。除此之外还有对父母讲话的时候要温声细语,要尊重、关心父母等等。《弟子规》中的这些话语,在现代社会中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现代社会中,由于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加之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父母和其他长辈都越来越娇惯孩子,让孩子们的“自我优先”意识更为强烈,而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的关爱与尊重。
于朋友:讲求诚信交往 不管是孩子们之间的交往,还是成人世界中的交往,诚信都是大家所倡导的。一个讲诚信的人,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喜爱,《弟子规》中说道:“凡出言,信为先。”这就教导孩子们,凡事要将诚信放在第一位,言必出,行必果。在对孩子们的教育当中,教师也可以借助曾经与小朋友们讲过的相关的故事来帮助孩子们进行理解,比如《狼来了》等,通过将《弟子规》与往常孩子们已经理解了的故事进行结合,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于师长:勤奋好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并不能排除在人际交往之外,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部分。在幼儿时期,教师可能更希望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的童年,因此对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并没有要求太多,但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弟子规》在学习习惯和态度方面也有着明确的要求,其中也包含着学生如何敬重师长,如何向师长学习等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弟子规》向孩子们讲解这方面的内容,不会太枯燥,又为孩子们养成好习惯打下基础。
幼儿阶段的孩子,就像还未长成的小树苗,这个时候为他们修枝正叶,是最容易被孩子接受的时期,幼儿时期学习并吸纳到的知识和教育会影响孩子们的终生。
将《弟子规》更好地融入幼儿教育
挑选《弟子规》中适合幼儿的内容进行取舍与改编 不是所有《弟子规》中的内容都适合引进幼儿园课堂,作为传统文化的体现,书中仍有部分内容带有封建思想。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对内容进行取舍,并运用多种方法对一些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内容进行改编与讲解,让孩子们更好地吸收书中的内容。
引导幼儿对《弟子规》的学习产生兴趣 兴趣永远是让孩子主动学习并且爱上学习的魔法。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将《弟子规》中的内容改编成小短剧,让孩子们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在排练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记住了书中的内容,更锻炼了孩子们的沟通交流能力。此外,由于工作的情境与孩子们的日常情境不同,排练并出演《弟子规》的情景剧,让孩子们既能够体味传统文化、塑造优秀品质,也能够将书中的内容快速运用到实践当中去,得到更深的体会。
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意义重大,而《弟子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方方面面,首先是《弟子规》本身的内容,作为一本教育类的书籍,里面有对师长、对朋友、对父母、对长辈的一些行为指导,教育孩子们成为懂礼仪、讲诚信、会孝顺、知尊重的人,不仅仅在接人待物方面有所涉及,还有一些具体行为规范的列举。除书中本身所包含的内容之外,教师根据对孩子们的了解,因材施教,将《弟子规》中的内容以创新的形式传授给孩子们,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又有实践的机会,这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作者单位: 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中心幼儿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77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