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略谈低蛋白饮食延缓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观察及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低蛋白饮食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时对血尿素氮(BUN)和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临床效果。方法,CRF在常规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CCr制定相应的蛋白质摄入量,采用优质低蛋白饮食并严格制定患者食谱。结果,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好转,BUN和SCr下降(P<0.01),CCr升高(P<0.05)。结论 常规治疗加低蛋白饮食可减轻氮负荷,缓慢CRF的临床症状,还可延缓CRF的病程进展。
  关键词:肾功能衰竭;慢性;低蛋白饮食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严重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积极寻找有效的延缓CRF进展的方法尤为重要。我科于20016---2017年40例CRF患者经常规治疗加低蛋白饮食,病程得到延缓,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本组病人共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23~72岁,平均40岁。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23例,糖尿病肾病10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狼疮性肾炎3例。所有的病人均符合诊断标准。
  1.2 方法。所有的病人确认为CRF后,根据病人CCr水平制定蛋白质摄入量:CCr<10ml/min,蛋白质按0.55~0.6g/(kg·;d)供给。CCr为10~20ml/min,蛋白质按0.55~0.7g/(kg·;d)供给;CCr为20~40ml/min,蛋白质按0.6~0.7g/(kg·;d)供给。此外,供给足够热量,禁食植物蛋白,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治疗前及治疗后每周检查1次BUN、SCr。根据病人的体重、年龄和血肌酐浓度计算CCr。低蛋白饮食原则上是随CRF改变调整,每日蛋白质供给量见表1。
  二、结果。
  患者经常规治疗加低蛋白饮食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患者BUN、SCr下降。经统计学处理,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CCr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三、讨论。
  (一)低蛋白饮食的治疗作用。
  1.限制蛋白质入量,减轻氮质的潴留。CRF患者由于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血BUN升高,有机酸类积聚而引起酸中毒,低蛋白饮食可使CRF患者血浆和尿中的甲基胍和胍基琥珀酸浓度下降,减少机体内蛋白质分解,纠正体内氨基酸代谢异常,维持氮质总平衡,保证营养,增加抵抗力,减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
  2.保护残存肾功能 低蛋白饮食中磷含量低,有利于降低血磷浓度和血清钙、磷的沉积,纠正高磷血症,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和钙磷结晶在肾脏的沉积,防止肾实质钙化,保护残存肾功能,减缓肾功能恶化。同时,低蛋白饮食可以部分阻止或避免CRF时残存肾单位的肾小球高灌注、高过滤状态,延缓残存肾小球进行性硬化,进而延缓或阻止CRF的病程进展。
  3.缓解尿毒症临床症状 CRF时体内主要的尿毒症毒素如尿素、氮、肌酸、胍类、多胺和某些中分子物质等不能随肾经尿排出,大量有机酸类潴留于血液及组织中而造成轻重不等的酸中毒及氮质血症。必需氨基酸在合成蛋白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部分尿素降低血中BUN水平,因此尿毒症患者应供给优质且含有必需氨基酸的低蛋白饮食,改善营养状况,还能促进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而降低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在体内蓄积,使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恶心呕吐症状消失,食欲增加,精神体力好转。
  (二)低蛋白饮食的应用。
  由于低蛋白饮食对蛋白摄入量的限制,蛋白的选择一定要优质蛋白。蛋白质的生物价高,进入体内后能很好地被利用,蛋白质的化学价高、富含成分齐全、比例恰当的必需氨基酸(EAA)。一般认为,高生物价的动物性蛋白质的营养价值高于植物性蛋白质且更适宜于CRF患者。因为这些患者摄入以动物蛋白为主的低蛋白饮食可以获得较多的EAA,有利于纠正体内EAA不足的状况。蛋白质的入量要少且质量要好。高营养价值的蛋白称优质蛋白,其中含EAA高,且在体内分解后产生的含氮物质较少。宜选用动物性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尽可能少食富含植物蛋白的物质,如花生、黄豆及其制品等,因其含非必需氨基酸多。主食除米饭和面食外,还可以配合麦淀粉,同时需要的是全日所供优质蛋白质食品要均匀分配在3餐,以利于患者更好地吸收及利用。CCr已降至40ml/min以下时,必须适当地限制蛋白质,若每天给予0.6g/kg蛋白可满足机体的需要又不至于发生营养不良。为了短时间内达到降低BUN水平,蛋白质可低于每日蛋白20g,但必须补充氨基酸,否则会出现负氮平衡。低蛋白饮食应用必须是动态的,随着肾功能及病情变化而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叶任高,《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3]黎磊石,《蛋白质饮食与有关的肾脏疾病》,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29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