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班主任工作的一点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作为一位教师,在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的生涯中,逐渐的摸索出一点心得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以目前的这个班级为例,把我的所作所为所悟说出来供大家讨论:
一、保持一颗童心
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具備童心,童心使我们能够和孩子融为一体。任这个班班主任的时候,学生已经二年级了,由于是乡村学校,学生胆子比较小,对我这新调入老师陌生,各方面畏首畏尾,给彼此的交流造成一定的困难。在一个雨后的晴天中午,我发现有许多学生都跑到校园的一处废墟里把弄着,个个脏兮兮的,让人生气又让人心疼,于是我喊来他们刚要批评一通,突然看到每个孩子手里宝贝似的握着一些东西,手里肯定是他们特别喜爱的东西,我想到。于是我放温和了态度问道:“你们在干嘛?可以让我看看手里的东西吗?”孩子们紧张的心情放下了,纷纷伸出手来让我看:“老师,这是蜗牛。”我觉得这是我与学生建立感情时机到了,就说:“这么好玩?你们知道它吃什么吗?”“菜叶!”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好,那我们来把他们养起来,看看谁养得好,行不行?”在同学们愉快的心情中,我找来了几个塑料盒,让他们把蜗牛放进去,然后去洗手。之后在家访中许多家长向我说,孩子们很喜欢我。经常说他们的新班主任太好了。就这样我成功打入了孩子们的心里,在之后的各项活动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用自己的特长征服学生
有了感情,学生们也很愿意与我交流了,甚至头上生虱子了,狗狗生病了……都向我请教。为了更好的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培养广泛的学习兴趣,我不但用心的上好每一节课,还经常把我的业余剪纸作品,平时写的一些小文章以朋友的方式与他们分享,有时我还会为同学画一张素描,经常引起他们的赞叹声,在学生心中渐渐地竖起了自己的威信,虎的学生们对我五体投地。当然他们也与我分享了许多自己的成功之处,我当然也不吝赞美之词,就这样我们彼此在快乐之中完成了班主任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多种兴趣爱好,更好的完成了教学的任务。
三、真诚的对待每位学生
我班於思晴同学入学前,患了一次大病,在许多小医院都没有找准病因,等到省医院找到病因时,已经落下了下身失去知觉瘫痪的下场。二年级下学期,一次不知听了谁的什么话,产生了轻生的念头,直喊着:“我是一个废人!不想活了!”茶不喝饭不吃,持续了几天,家长没招了,让我去试试。我到了她家对她说“谁说你没用了?只要好好学习,你也能成为一个了不起人才,你看张海迪奶奶以前和你一样,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文学家,成为当时全国人民励志的榜样。记住!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同时也为你打开了一扇窗。校园里红叶石楠球经常被剪的只剩老叶不还是照常生长?小草被铲断了,只要有一点根,仍旧能长出新叶。孩子,只要有一口气,我们就要努力的活着,而且还要活出精彩的人生来!”我把收好的关于张海迪网页的手机给她看,读给她听,很快的她改变了心思,开始要吃饭了。从那以后,她在中心校举办的语、数知识竞赛和每次月考、期中期末统考中都是稳居同年级第一名,连性格也变得开朗、活泼了。在三年级时班长於松玲被我推荐给学校广播室当播音员,她当时答应了。有次午后我偶然经过班级,看到同学们都在黑板上、本子上练习生字词的默写,正好她到校了,生气的马上命令同学们停下来做她出的数学题。(我是语文老师)我当时很纳闷,就从背后了解了一下情况,原来是因为我让她当播音员耽误了她的时间,跟我对着干呢。我找了她,告诉她我以前教的一个学生被我培养成学校主持人后,普通话和心理素质及其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现在成了某个县城的电视台当红播音员,难道你不想以后多一项本领吗?……经过这次谈心,她重新摆正了态度,对语文和我又充满了热情,避免了她自己和班级的一次大损失。
四、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
我们学校是一所乡村小学,许多有经济能力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城里读书了,剩下一些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带着,他们大部分都不识字。学生的学习除了靠自觉,很多都是老师利用课、间课后辅导的。好在我班的语数成绩一直全乡名列前茅,全班的学习气氛很浓,大家都有为集体争光的思想,比学赶超,不甘落后。有能力的学生还通过自学提前完成了学习任务。今年初从城里转回了两位同学,众所周知,凡是被城里劝退的学生,都是无可救药的。果不其然,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可以说一无是处,连作业也不交,多次询问家长也是无可奈何。这可把老师和全班同学急坏了,为了班级的荣誉,班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了许多办法,利用一切时间帮助他们。甚至同学们不惜对他们厉声呵斥,渐渐的使他们有了集体主义感情,慢慢地融入了班集体,在学习上也愿意与同学们一道做题、读书、背诵了,并且主动补习以前落下的拼音等知识,成绩渐渐有所回上升。这可都是班集体的力量啊!
总之,班级工作是一项细致而又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因才施教、因人而异,只要老师有一颗童心、爱心、责任心就能有所建树,取得成功。
作者简介:陈龙(1967.10-),男,汉族,安徽淮南人,200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小学一级教师。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56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