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开展班队活动,让学生幸福成长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班队活动是指班集体中所有学生共同进行的活动课,其形式大多是教师确定明确的主体,由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共同探究的实践活动。通过有效的班队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塑造班级的集体人格,为集体的共同进步打下基础。
关键词:班队活动;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5-0158-01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保证。教师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巧妙的开展班队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集体实践中得到教育,利用集体的教育功能,纠正个体出现的问题,促进集体与个体的共同进步。班主任工作是塑造学生性格、个性的重要教育活动。为了让班队活动更具实效性,教师在活动设计时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基本认知情况,将班队活动的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文化课的学习服务。
1.采用自我教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班集体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集体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个体存在的问题,纠正个体的不良习惯。教师在组织班队活动时,可以试着放手将班会的组织权利交给学生,让班委会的成员在实践讨论的过程中形成切实有效的班队活动方案。学生在商讨的过程中,教师发现,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其畅所欲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班级集体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在集体形成的阶段经常会出现各种纪律问题,为了能让孩子们接受教师提出的要求、制定的约定,教师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调动全班同学共同进行班规的制定。想要组织具有时效性的班队活动,教师可先将班队活动的目的传达给班委的成员,引导班委总结这段时间内班级同学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处理方案。班委进行方案的制定后,由教师进行审核,在审核的过程中要确保计划的可行性与针对性。完成计划的制定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活动。教师在这个活动中起主导的作用,让学生在自我总结与反省的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
自我反省是学生人格發展与健全的重要标志,良好的自省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集体的进步,为班集体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2.采用班主任帮扶形式,培养学生的自治力
学生的组织能力,自制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教师的指导与渗透。学生处于低年级时,教师在进行班队活动时可以先帮学生理清活动的流程,帮助学生明确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或组织班队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在教师的框架当中进行适当的填充。当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时,教师便可以让学生独立的进行班队活动的设计,由教师进行指导。
为了让学生能学会自我管理,教师在班级集体的形成之初便教会学生如何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在班级成员不熟悉的时候,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去发现学生的特长,为了让学生对班队活动的组织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可以先选择有能力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在新生的交流会上,教师让学生做简单的自我介绍,在学生介绍的过程中教师选择一个学生让他担任主持的角色,培养他的组织能力。教师在组织班委形成的过程中,要多方面、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培养与考核,促进班集体核心力量的形成,为学生以后的自治打下基础。
教师在学校中担任着领导者与示范者的作用,教师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渠道。在这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其充分发展。
3.采用多样的创意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
有效的班队活动除了可以用来帮助学生解决个体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需要的各种能力,比如,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读书会,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积累,接受文化熏陶的关键时期与重要阶段。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便在班级里开展了“读书交流会”的班队活动。让学生将自己近期阅读的作品进行分享,整理出自己认为优秀的文字,将自己的读后感与其他同学进行分享交流,并组织学生进行整理与摘抄,设计出属于本班的读书报。这个活动,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能相互比较,通过不断的阅读进行自我的充实与积累。
“读书交流会”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将其固定为每周的班级集体活动,一段时间后,阅读便成为学生的日常习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并让情操得以陶冶,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总之,有效的班队活动可以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增添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里学习、成长。教师在班队组织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得到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沈碧玉.让小学班队会课多彩律动起来[J].考试周刊,2018(32)
[2]李军.探寻开展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2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801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