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情境·活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必修课中的《屈原列传》(节选)为例,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确定、学习任务群的内容选择、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就学习任务群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作初步的探索与思考,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发展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其指导思想是“从祖国语文的特点和高中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出发,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可见,有效开展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行动研究是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方向,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探索实践的新课题。下面以必修课程中的《屈原列传》(节选)为例,谈谈开展学习任务群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初步探索与思考。
一、《屈原列传》(节选)的解读与综合性学习主题的确定
《屈原列传》(节选)写屈原遭谗被疏后“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说明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心理状况,评述了《离骚》的思想内容与写作方法,并对屈原的人品做出了“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至高评价。节选内容以抒情议论为主,有别于史传以记叙为主的表达方式。战国时期,士人游说诸侯,良禽择木而栖。唯有屈原无论遭遇如何,始终系心楚国,从不背离。他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热爱人民,“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他“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作者对屈原的异常推崇是因两人的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同样“正道直行,竭忠尽智”,同样“志洁行廉”却不为世人所容,不为帝王所重。故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而司马迁则完成了被鲁迅先生称为“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两人都取得了“立言”上的不朽。不论是屈原还是司马迁,他们都为了追求自己的“道”而执着无悔。
因此,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题定为“人生价值”。该主题又可分两个次级主题:从两人的德行中提炼出“志洁行廉”“正道直行”;从两人的选择中提炼出“生以践志,死以明志”“生存选择”。
二、学习任务群的内容选择与学习活动的情境设置
语文学习任务群是本真语文的深度学习,是语文实践的行动过程。其最大变革在于:改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改教教材知识为综合性学习活动;改基于单篇文本的学习为强调大单元的整体学习。从上述理念出发,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课堂内外的联通,任务、情境、活动的整合来实现学生与世界、作者、作品的对话。
(一)综合性学习文本群的选择
围绕《屈原列传》(节选),补充《屈原列传》全文、《渔父》、《离骚》(节选)、《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等课文及王逸《楚辞章句序》,整合苏教版教材,展开群文阅读。学习活动的难点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字词障碍。通过预先印发相关的详细注释和译文,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通读与整理学习内容,并就自主阅读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从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深入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与目标
本次学习活动要求学生跨越时空与两位先贤进行生命对话。采用访谈的形式模拟采访屈原与司马迁,这一方面能消解古代先贤与当代认识的隔阂,通过对其文章的解读,达成平等的交流,既不将之奉为神坛偶像敬而远之,也不视之历史旧物轻而弃之;另一方面能打破文言文与现代文的隔膜,深入文言文本,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活动要达到新课标“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提高阅读与表达交流的水平,增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综合性学习的情境设置
活动从流行文化切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主题。当今青年流行“佛系”一说,“佛系”有其积极面,也有其消极影响,即过于看淡人生、放下一切。人生在世,总需要实现自我价值,特别是新时代的青年重任在肩,更要有直面人生的勇气,有追求人生价值的力量和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古往今来,仁人志士,从来以铁肩担道义,以妙手著文章。屈原系心祖国百姓,留下不朽的诗篇,殉国殉道而无悔;司马迁,以如椽大笔,秉笔直书纷纭历史,《史记》横空出世,光耀千古。他们都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又当如何呢?
(四)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形式
基于以上思考,把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节目作为活动形式。这档节目融文化、访谈、朗读诸元素于一体,学生在编写剧本,视频录制的实践中,可以实现对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当代文化参与、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等多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
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与方法
主题:人生价值
情境:当司马迁满怀感情写下《屈原列传》,在搁笔前爽然自失,他又在想些什么呢?当下青年流行“佛系”一说,抱有一种有目的地放下的生活态度。然而司马迁能放下吗?屈原能放下吗?如果我们是司马迁,我们会问屈原什么问题?如果我们就是我们自己,在时代交融、飞速发展的此刻,我们又会问司马迁或屈原什么问题?
任务: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6人一组,录制一期《朗读者》。以访谈的形式,采访司马迁与屈原(或其中之一),完成与先贤的对话。
活动一 阅读综合性学习任务群文本,制作司马迁、屈原履历表和个人小传,并归纳两人异同。具体进程:结合工具书和必备资料自主研读文言文本;通过履历表梳理内容;通过撰写个人小传深入了解屈原与司马迁的选择和精神内核。
活动二 了解并梳理归纳《朗读者》的流程,依照流程设计《屈原列传》内容。具体进程:梳理归纳《朗读者》的流程;确定访谈对象,决定访谈展开的合理性;撰写访谈提纲,周密列表;设计《朗读者》主题词和开场白。推荐参考《朗读者》第一季第三期“遇見”的视频和文字稿。
活动三 结合运用媒体,录制《朗读者》。具体进程:分配工作;完成初稿;录制视频;交流评价完善。
四、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反思
学生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热情很高,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朗读、写作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素养。这让笔者看到了课堂转型的希望,为开展学习任务群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积累了经验,增强了自信。但在活动二环节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访谈问题随意化,显得有趣而无价值;访谈目的不明确,过多涉及司马迁生平及受辱经历;活动中组员的参与度有差异等。
同时当代访谈的口语化和文本语言的文言性质如何对接与转化也是一个问题。穿越时空的对话,如何克服语言的差别,如何理解时代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认识的差异、审美的差异等都是问题。此外,设计《朗读者》的初衷是让学生感受文言的魅力,激发学生深入理解人物的人格和追求,但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却只重《朗读者》的形式,而忽略了文本的内容。因此,本次实践启发我们,课堂预设目标不宜太多,核心文本的解读仍应作为预习和准备的基础,教师也需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进行细化的分层指导。
当然,课堂到底需要什么?呈现什么?达成什么?如何实现任务群学习与文本解读的和谐融洽?这些都是我们在进一步实践中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次课堂只是初步的尝试,任务群学习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也伴随许多的可能性,这正是我们与高中语文新课程一起成长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黄立,1983年生,女,江苏无锡人,无锡市大桥实验学校一级教师,教育硕士学位,事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
(编辑:张晓婧)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2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