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旷课大学生的学业幸福感提升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通过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旷课现象进行分析,文章作者认为大学生旷课的原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群体影响、管理制度等。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七个维度:学业控制、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教师教学、同辈交流、学习环境和管理体制的相关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提出提升旷课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策略。
  关键词:旷课大学生;学业幸福感;价值观
  对大学生而言,学业贯穿整个受教育过程和学习生涯,是学生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的活动。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学生学业成绩的差异不仅取决于智力水平,还受学习情感的影响,显然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习幸福感高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学生不断强化自律,刻苦努力学习的内驱力[1]。
  金国峰等人对浙江师范大学的400名学生进行研究,发现从大一到大四,学生旷课率从10%到50%依次递增[2]。洪名勇等人的研究成果也显示:对于公选课、选修课、专业课,学生旷课的程度具有差异性,不同程度的旷课,大学生其学业幸福感的测量得分呈递减趋势,同一层次里旷课程度越高的学生学业幸福感总分越低[3]。本研究集中分析旷课大学生的学业幸福感提升机制,以提高旷课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学业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的探讨和相关测量量表的编制等。国内学者也主要是通过量表来测量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对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姜毅超、李娜等对学业幸福感的研究和相关量表的编制。当前,对学业幸福感的测量还没有权威性的测量工具,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学生群体,其他阶段学习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的成果也有所差异,这与研究者采用的研究工具和采样数据有关,因而学业幸福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姜毅超等人编制了《大学生学业幸福感量表》,初步探讨了学业幸福感的提升策略和教育建议,如注重优化和改变学校、教师的教学认识与方式,加强家校合作、转变父母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为学生创造适当自由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归因和明确学习的目标及意义等。
  当前研究过程中已有的测量工具主要是根据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取向编制的,不同研究者编制的学业幸福感问卷的结构存在不一致性,各有侧重。笔者通过研究旷课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学业幸福感,通过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分析不同年級、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学生学业幸福感因子及其原因,了解学业幸福感的有关情况,通过试验来验证影响因子的有效性,从而有针对性地发挥作用,提升旷课大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其快乐、有效、主动学习,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提出意见和建议,鼓励学生主动了解专业、就业环境,加强实践锻炼,倒逼大学生提升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
  二、旷课大学生学业幸福感测验分析
  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各个二级学院提供的旷课大学生名单信息,采取整群分层的取样方法,选取14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回收有效问卷136份;男87名、女49名,理科75名、文科61名,大一11名、大二42名、大三 60名、大四23名。
  调查采用大学生学业幸福感量表(见下表),设置影响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七个维度为学业控制、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教师教学、同辈交流、学习环境和管理制度,包含自身、教师和管理三个方面,采用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的1~5分计分方式。通过量表测量,我们发现学业幸福感比较低的都还是集中在个体的自我方面,因此,旷课大学生学业幸福感提升还是要着重从个体角度考虑,通过与个体谈心谈话或者团体辅导的形式,外加相应的制度管理和教师教学的提升,提升旷课大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态度和强化个体的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其学业幸福感的提升。
  通过进一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旷课大学生在学业幸福感量表的各因子上呈现出差异。大一和大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要高于大二的学生,大一和大四的教师教学要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三、大四的同辈交流要高于大一、大二学生。结合对研究对象的访谈可知,大四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懂得各项评价机制,自我的认识、对待事物的观念都比较沉稳,在主观认识和心理成长上都比较成熟、因此整体的学业幸福感也相对较高。理工科、医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业控制要略高于文科类学生,理工科和医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的教师教学因子要高于文科专业学生,而文科专业学生的管理制度因子要略高于理工科和医学生物类专业。总体而言,医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学科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幸福感各因子相对更高。理工科和医学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幸福感总体偏高,主要的原因来自专业特征和教师要求,这些学科的专业性更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晰,学生总体幸福感较强。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控制因子相对偏高,学习内容和范围更广,未来就业路径更宽,但是认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前后内容衔接度、学习梯度不是特别明显,旷课后基本不会影响后期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因而在学习态度上相对其他专业学生略有松懈。
  三、提升旷课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策略
  1.营造环境与氛围,以价值观为核心提升旷课大学生的乐观主动性
  通过调查和访谈分析,旷课大学生的学业幸福感更多来自个体自身学习过程中的总结判断,因而培养旷课大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正确看待问题的思维是提升学业幸福感的有效机制。一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模式,对待问题要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思考,要理性看待自己的学业和职业生涯,学到真本领,看到新希望,创造新未来。二是要全面了解和评估自己的专业,制定短期、中长期和长期目标并积极努力去实现。在学业上遇到困难和挫折也要勇于克服,理性客观分析,主动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避免消极心态,提升幸福感。三是要辩证地看待问题,学习成绩或奖学金不是学业的唯一评价标准,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养成高自律、多读书、多参与、多锻炼的习惯,丰富大学学习生活,从实践中完善自我,争做时代弄潮儿。   2.增强关怀与互助,以内驱力为引擎提高旷课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笔者及相关成员利用《大学生学业幸福感量表》测量出的学业幸福感得分较低的大学生,确定被试人员名单。通过专业、年级和性别的匹配,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另一组为实验组,对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和个人干预,对实验组进行谈心谈话、团体辅导活动等,并后期进行跟踪访谈。一段时间过后,再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成员进行测量,发现实验组成员的学业幸福感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对旷课大学生通过一定的辅导、有效地干预、真情地关怀,其学业幸福感会有所提升,不仅对学生個体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有着正面的影响,而且对学校的学风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学校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反馈信息也能及时收集和改进。
  3.加强培养和指导,以目标为导向提升旷课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就业难一直是大家所关注的问题,学校要积极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旷课大学生的就业观,鼓励学生主动了解社会环境和就业市场,加强与社会的对接。学校梳理完善就业指导的管理体系,横向上扩大就业指导的受众面,纵向上增强就业指导的个性辅导和深度研究,让学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熟悉行业和职业特征,进行调研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倒逼学生从心底知道学什么,想学什么,怎样有效学习,避免死读书或者读死书的被动局面,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理性面对就业环境,提升学习适应性,增强社会适应力,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就业,面对挑战,促进积极情感的积累和幸福体验的提升。
  目前对大学生学业幸福感的干预性研究不多,但是研究效果较好,洪福文等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幸福摩天轮等训练,发现被试实验组在价值感、控制能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想法等各方面的得分均有显著提高。谈心谈话和团体心理辅导对旷课大学生进行学业幸福感提升训练是让大学生减少或避免旷课行为的有效模式。
  参考文献:
  [1]高俊杰.大学生学习幸福感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2]何健,金国峰.高校学生旷课原因及对策分析——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黑河学刊,2010(4).
  [3]洪名勇,周薇.大学生逃课: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文化论坛,2010(4):28-34.
  基金项目:2016年丽水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专项课题“旷课大学生的学业幸福感测度和干预机制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作者简介:胡月芬(1985—),女,浙江庆元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0634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