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的策略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育工作者要本著“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学生带来生动、充实、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效激发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质量,并关乎到学生能否有效掌握运动技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培养和发展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体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广大高中体育教育工作同仁应对提升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工作任务提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高中体育;学习兴趣;互动讨论教学;游戏化运动训练;比赛式教学
  高中生作为祖国发展建设事业的后备人才,一定要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身体健康基础,从而更好地参与到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在高中体育的教学工作中,以发展学生兴趣为主导,在依托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模式、利用游戏化运动训练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还有效开展了比赛式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利用这些体育教学,我们使学生在充分发展体育学习兴趣的同时,掌握了良好的运动技能,收获了丰富的体育知识,养成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发展出了积极配合的团队精神,从而让学生真正获得了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乃至工作中,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以下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别进行介绍。
  一、依托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在对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激发过程中,我们首先依托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体的师生互动讨论过程中,我们让学生轮流发言,为教师和同学介绍自身最为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并介绍自身最为崇拜的体育明星,通过这样的讨论教学,使学生们有效提升了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
  例如我们在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模式中,首先由教师讲述了“许海峰金枪夺冠”的体育故事,以此作为引子,了解了许海峰为祖国带来的荣誉,之后要求学生介绍自身最喜爱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学生刘某表示,他最喜欢的体育运动是游泳,他最崇拜的体育明星是孙杨。我对刘某表示,游泳是一项全面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运动,并表明孙杨也是我所喜爱的体育明星,等等。
  二、利用游戏化运动训练教学方法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我们在高中体育教学中,采用游戏化运动训练教学方法,有效提升了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具体来说,我们为学生创编了“足球移动运球”“篮球罚球比赛”“10米趣味接力折返跑”等游戏化的体育训练内容,使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提升。
  例如在“足球移动运球”游戏训练过程中,我们组织5名学生,从足球场一端,在进行向另一端跑动的过程中,进行动态运球。这种训练方法有效地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收获了良好的运球能力,并促进学生发展了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学生们在“足球移动运球”游戏训练中,还可以展开组间比赛游戏,由两组和多组学生同时开始在足球场一端开始运球,最先到达对面的队伍为胜,从而更好地体现体育游戏训练的趣味性。
  三、开展比赛式教学从而更好地提升高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比赛式教学是一种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利用比赛式教学,在发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了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尊重对手的体育精神,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例如我们在篮球比赛的教学过程中,将班级中的男生分为两队,并在每队中选出五名上场队员,其他对员为替补,女生为拉拉队,教师担任裁判。学生们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从开场的“跳球”开始,一直到之后的运球、投篮过程,都体现出了良好的体育精神风貌,充分利用团队协作,来为本队争取胜利。此外,学生们在篮球比赛的过程中,还通过篮球的媒介,与本队队员及对手加深了友谊,学会了尊重对手,从而为他们的长远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我们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培养和激发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讨论教学模式,我们与学生基于体育知识内容,展开了开放性的知识教学,能够让学生将自身喜爱的运动种类与体育明星,介绍给教师和同学们,从而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还在游戏化运动训练教学过程中,依托小组合作训练的方法开展体育训练游戏,让学生们寓教于乐,从而进一步提升了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以独特的比赛式教学,在充分进行教学创新的基础上,有效提升了学生们的体育学习兴趣与体育运动能力,让学生们在比赛过程中养成了顽强拼搏、注重合作、尊重对手的良好体育道德,从而实现了“健康第一”体育教学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大伟.浅谈如何激发高中生的体育学习兴趣[J].学周刊,2017(18):185-186.
  [2]代红莲.高中体育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7,3(12):335.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122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