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三种能力的培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新课改将学生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放在突出位置,即着重在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是中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探究、观察和思维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探究;能力;观察;思维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进程史上古老而新鲜的话题。进入21世纪,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中教育也就成了普及教育,如何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性、高素质的综合人才,成为大家日益关注和探索的焦点问题。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化学思维品质,由学会转为会学,就必须注意三种能力的培养。
1 探究能力的培养
探究性学习与传授性学习相比较,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它重在培养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工作过程,提高科学素养。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结合各个模块各主题的学习,抓住核心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
1.1 引导学生选择探究素材
选择探究素材要根据模块学习的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学生已有一定经验,同时又有很好生长点的核心内容,同时探究内容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或掌握学习内容,又有实践性和较强操作性。核心内容可以是:生活线索、学生学习理解的需要、新闻事件、科学活动。考虑到课堂的时效性,一般一个单元综合考虑,选择一两个核心内容进行探究。
1.2 引导学生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环节
探究性学习一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核心驱动性问题→学生充分假设、预期→老师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学生寻找证据(或实验)→对问题与证据进行推理,解释→形成自己的结论→互相交流总结→老师小结提升。事实证明,用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和特点去解决问题的,既有利于学生好奇心、学习动力的激发,也有利于激活原有的知识。
探究过程中,学生寻找证据,对假设、预期进行论证解释,将自己的假设变成行动,实际上是在深化认识,展示认识,明确认识,这就保证了学习的深刻性。比如,在原电池的教学中,如果老师告诉学生用什么材料可以作正负极,这样就会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此范围之内,如让学生用不同材料去尝试,那么学生就会超越原有的认识局限。又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学习中,学生只知道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是没有用的,认识得不到保证。如果在此之后,让学生探究“食盐中碘的成分”,这就迫使学生要把概念转化成真实的能力,要建立思路,运用方法,而且要把事实、实验、概念结合起来,这样就能深化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并且还能将概念迁移运用。
1.3 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的开展要与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水平相适应,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究活动难点的突破应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高一新生,在探究学习环节中老师控制多一点,学生活动少一点,属于启发式探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探究学习环节中老师控制少一点,学生活动多一点,进入半开放探究学习。到了高二以后,学生知识水平,实验能力都大有提高,探究学习环节可以完全开放,当然老师仍然要参与全过程。
2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开端。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没有观察力,学习化学是不可想象的。观察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看热闹,而是“带着问题看”。
2.1 观察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一般对颜色、状态、气味等方面的观察比较仔细,而对质量、热量等方面的观察比较粗心,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观察。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其次要告诉学生观察顺序。比如时间顺序,又如先观察反应物的性状,再观察反应过程中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最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要尽可能的避免顾此失彼,抓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发生。训练学生在诸多现象中抓住最主要的现象和过程。
例如,观察Al2(SO4)3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现象时,不同的滴加顺序,滴加试剂用量不同,都会有不同的现象出现。特别是向少量Al2(SO4)3溶液缓慢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应观察到先有白色胶状沉淀生成,白色沉淀逐渐增多,白色沉淀逐渐溶解,最后形成无色透明溶液的过程。对该实验现象的记录和分析,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验的观察能力,还让学生对Al(OH)3两性和制备方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2.2 观察坐标图表
观察还要用在对曲线的观察上,引导学生观察曲线时的常规“观察序”是:坐标含义、曲线形状和走向、突变点、是否经过原点、多条曲线可加辅助线找两个变量间的关系,以及涉及到有定量因素时注意某点或某几点涵义的比较等。
2.3 观察数据
观察和处理数据是培养和发展观察能力的好素材。如列出用石墨电极电解Na2SO4溶液的每分钟两极各自所得气体总体积的数据。学生要从相邻的数据的差值中观察到开始一个阶段气体体积比V(H2):V(O2)>2:1,到达一定时间后却一直保持在2:1。从而联想到氢气、氧气的溶解度不同,相同条件下,氧气溶得稍多,待氢气、氧气的溶解均饱和后才恢复正常的2:1。又如在课堂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同族元素单质的物理常数,有机同系物熔点、沸点和密度,某些同分异构体的沸点数据等,也能锻炼观察数据和找到规律性的能力。
3 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能力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同样与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密不可分。
高中化学里用归纳法的地方很多。它在化难为易和使知识条理化等方面都起促进作用,特别是对一些分散和不易掌握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对提高学习效率大有好处。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演绎法。这与知识的迁移能力直接相关,也与自学能力密不可分。目前,运用已学知识结合所给的新信息或新情境的自学,去解决实际问题已成为新趋势,它是符合“应用化学知识于实际”这一目标的,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应具备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采取具体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例如SO2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方程式,可以通过先书写SO2与氯水反应,再利用氯水和溴水的相似性來推导SO2与溴水的反应方程式。
总之,根据学科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成昕.中学化学实验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9(11).
[2] 杨先昌,廖可珍,施志毅.化学教育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3] 刘知新.教学思想录(中学化学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4] 王祖浩,王磊.普通高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4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