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健康教育在提高社区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提高社区高血压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选择我社区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病患给予常規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患者数据,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通过这次实验得出加入健康教育后的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社区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后,病患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依从性显著提高。
  关键词:健康教育;高血压依从性
  高血压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引起高血压的因素较多,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有关。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头晕、头痛、心悸、乏力等。如果血压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就会对其大脑、心脏、肾脏、眼睛等主要器官造成损害甚至病变,具体包括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肾衰竭等[1]。高血压长时间控制满意是防止疾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所在,通过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使用药物并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明显提高了患者服药依从性,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两年内收治的社区高血压患者80例,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62.5±8.9)岁;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1-77岁,平均(62.4±8.7)岁,实验均在所有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两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于对照组患者主要从高血压治疗原则、降压目标、生活方式干预、用药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观测血压控制情况,具体做法:(1)高血压治疗三原则:达标、平稳、综合管理,通过高血压三原则治疗达到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死亡的风险;(2)减压目标:根据不同年龄及合并症制定不同的降压目标值。(3)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高血压患者启用并长期坚持生活方式干预,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4)用药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选用适合患者的降压药并制定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对于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通过采用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讲座、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效宣传。同时我们根据患者的血压、遵医行为、性格、文化层次等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并发放个性化的健康教育宣传资料,让患者全方位认识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控制血压的斗争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动把高血压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有效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我们通过健康教育邀请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制定生活方式改进目标并在下一次随访时评估进展,进一步增加患者的信心,有效控制血压的满意度。
  2.结果
  2.1   2组病患者依从度评分对比
  通过2组患者的依从度进行调查发现,观察组23(57.5%)完全依从,15(37.5%)例一般依从,2(5%)例不依从总依从度高达95.00%,相对于对照组18(45%)例一般依从,13(32.5%)一般依从,9(22.5%)不依从,总依从率仅有77.5%,2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依从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普遍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患者以中老年为主,由于对高血压认识不足,服药依从性和遵医行为方面不够重视,导致血压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较大的损害,超过1/3的脑卒中和冠心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此,高血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疾病痛苦和沉重的经济负担。通过指导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和合理使用药物治疗,就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血压水平,控制高血压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治疗,减轻家庭与社会负担。[3]
  通过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健康教育讲座、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健康教育,有效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服药依从性。帮助患者树立健康信念,患者服药治疗依从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提高(P<0.05),使得患者血压控制在理想状态下,有效提高了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纠正,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对于健康教育干预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质量,改善患者不良临床症状,舒缓患者负面性情绪,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式。
  参考文献:
  [1]王辉,邓永梅.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485-488.
  [2]冯晚兰,原芳,曹丽芳.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社区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66-67.
  [3]李桂秋.社区健康教育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影响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8):121-1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7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