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适合教育”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创新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适合教育”是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是符合人性的教育,强调根据学生特点进行个体化教育。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教学体制也要随着教学模式的改变而改变。基于此,文章结合作者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创新策略,希望可以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适合教育”;小学教学;信息技术
一、“适合教育”概述
“适合教育”的理念满足新的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要求,生动诠释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该理念不但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趋势,也是国家教育意志的表达。
1.“适合教育”生动诠释以生为本的理念
“适合教育”是对“以生为本”理念的生动诠释。相较于传统教育,“适合教育”更侧重对学生的关注,超越了传统的教育观。在“适合教育”理念中,抽象的学生被具化为富有鲜活生命的个体,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禀赋,有着各自的发展方向。教育理念是否合适,要看其能否满足不同学生的成长需要,而不是笼统地适应全体学生的需要。根据少年儿童的特点,采取其喜闻乐见的方法,解决其成长中的难题,引导其健康发展,进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适合教育”是国家教育意志力的表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义务教育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如何普及义务教育,使义务教育得到均衡、公平的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要,使教育符合学生成长与社会需求,是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共同思考的重要课题。深化教育改革,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已被提升到政府层面,成为国家战略,是国家意志力的体现。
二、“适合教育”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
“适合教育”的落地需要教师的积极思考和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1.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教学形式
教师应根据学生生活体验,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信息技术教育生活化,从而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创设生活情境,从而自然导入新课,使教学有良好的开端。
信息技术教师可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当作新课的导入情境,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感到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学习。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对各学科的内容掌握得还很肤浅,如果在小学时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对未知领域充满探索欲望,就可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产生促进作用。例如,在学习函数的编辑和调用时,可先采取师生问答的形式让学生说出与亲友、同学的联系方法,从而引出通讯录的作用,再将通讯录的作用与函数的作用进行对比,了解函数的特点,明白学习函数的必要性。借助生活化场景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领会信息技术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积极投入该门课程的学习中去。
2.重视操作演练,提高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符合生活实际,如指法练习、画图软件的应用及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实际操作等。教师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操作演练的时间,给足操作时间和空间。上机操作对小学时期的学生来说较为复杂,教师一方面要把任务明确,分层完成;另一方面,可利用孩子爱玩的特点,把上机操作与游戏结合起来,在游戏中掌握电脑知识,寓教于乐。例如,在指法练习中,直接教授手指的正确摆放位置与指法要点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产生畏难情绪。如果采取游戏的方式,合理借助金山打字通等打字软件,以比赛、游戏的形式看谁的得分高,同时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提高速度和正确率的方法,教师在此基礎上进行指法讲解,学生自然学得认真,掌握得牢固。
3.鼓励大胆猜想,培养创新精神
教改实施后,课堂教学不能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探索解决途径。信息技术的覆盖面广,紧跟时代潮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感兴趣,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大胆猜想,使其自主探索,交流合作学习,扎实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经之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鼓励、引导与总结的作用,帮助学生探索新知识,为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与学习氛围。
4.实施合作学习,缩小个体差异
信息技术注重实际操作技能,但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接受新知识很快,而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学习起来较吃力,影响教学进度。如果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就会“吃不饱”;如果深入讲解,基础差的学生又难以接受。为有效解决该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模式,逐步缩小个体差异,从而实现学习小组之间的资源共享。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异质分组,由综合能力较好的学生任组长,由组长给予后进组员适当的辅导,在一些综合性强的知识学习中,同组组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局域网加强组与组之间的交流学习,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每学期的主题活动课上,教师要求学生运用综合能力亲自动手完成作品,各小组应明确分工,有的负责内容策划,有的上网搜集资料,还有的负责具体操作,最后各小组通过互动平台把搜集的资料共享。这样既能有效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能力,还能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5.多元教学方法,强调因材施教
多元化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多元化教学更注重师生及学生之间的互动,强调“适合教育”,注重以生为本。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利用合作学习、体验式学习及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运用音乐、动画、游戏、图片及表演等多种互动形式,组织教学活动,突破重难点,实施教学评价。最后,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多元化,整合网络教学资源,选择性提供给学生作为学习补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人就像树木一样,要促使他们尽量长高,但不能要求他们长得同样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独特性应得到理解与尊重,在“适合教育”背景下,只有因材施教才可实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同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入“适合教育”理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建华,黄大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模式探究[J].中华少年,2017(21).
[2]李彬.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创新模式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7(10).
作者简介:王蕾(1988—),女,江苏苏州人,一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课堂的运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2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