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在精神病患者管理风险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精神病患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运用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的具体作用进行分析。方法 以对比管理方案展开研究,共计选取患者88例,为2017年7月—2018年9月所接诊,组中44例,在管理中以寻常方式展开各方面工作,即对照组;余下44例则借助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进行管理,即观察组。对比护理效果。结果 结合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可知,观察组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且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同样具备优势(P<0.05)。结论 在护理安全等級标示卡的作用下,可有效提升精神病患者管理工作效率,实现对风险事件的有效控制。
  [关键词] 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精神病患者;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6(b)-0047-02
   精神病患者因其精神状态存在有不同程度障碍,容易出现自杀、出走等事件,同时在日常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跌倒、噎食等不良事件。为保障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综合效果,更需要对护理管理工作进行重视。如果在护理过程中只是注重医疗,一般情况下很难得到良好的护理效果,有相关临床研究表明在精神病护理中制作内部警示标识,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出现不良事件。该研究就主要对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在该方面护理工作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对比管理方案展开研究,共计选取患者88例,在管理中以寻常方式展开各方面工作,即对照组;余下44例则借助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进行管理,即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在55~79岁间,均值为(70.12±1.73)。而观察组男26例,女18例,年龄在53~80岁间,均值为(71.81±1.99)。对比以上数据(P>0.05)。
  1.2  方法
   研究期间对照组日常管理工作按照常规方式展开,对于病症较为严重患者增加巡查力度。而观察组在该次研究中,则需要运用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具体如下。
   ①对安全等级标识卡进行制作。安全等级标示卡需放置在患者床头,并做好对应固定操作。卡片上需要对患者各方面信息详细进行记录,包括年龄、性别以及入院时间、当前治疗方案等。以3种颜色对患者风险程度进行评估,以绿色代表轻度患者,黄色代表中度患者,红色则视为重度患者,需要严格落实风险管理[1]。
   ②安全等级标示卡具体运用。在标示卡运用前,对应护理人员需要以较为热情态度接待患者,并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标示卡的主要作用,确保患者以及家属了解到标示卡在日常护理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同时,护理人员需要对标示卡上对应信息仔细进行填写,并通过交流、询问病史等方式,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评估,评定患者风险等级。若患者存在有外走的风险,则视为中度风险。若存在有自杀风险,则视为重度风险。随后则需要将标识卡对应部位进行涂色,以便交接班护理人员可迅速对患者状态进行评估。在患者入院后第2天,需再次对患者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做到对患者风险等级进行准确评估[2-3]。且在后续治疗过程中需要以3 d或者5 d为间隔对患者风险程度进行评估。若患者存在突发状况,需及时对评估结果进行该症。在评估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私下做好对应交流功能工作,以便每位护理人员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且在日常护理过程中,需结合患者风险评估结果落实各方面护理工作,以保障各环节护理工作的准确性以及适用性。
  1.3  观察指标
   于该次研究中需对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同时需以逐一询问的方式对研究期间两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与两组有关各数据都借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频数和百分数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共计出现7例不良事件,2例为跌倒、1例为暴力行为、1例为噎食、3例为外逃,而对照组共计出现14例不良事件,3例为跌倒、3例为暴力行为、7例为噎食、1例为外逃,对比可知,观察组发生率较低(χ2=9.082,P=0.014)。此外,护理过程中观察组出现1例药物剂量使用出错,而对照组为5例,观察组出现1例医患纠纷,而对照组为4例,对比(χ2=10.821,P=0.011)。在护理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7.73%(43/44),对照组为79.55%(35/44),对比可知,观察组优势显著(χ2=6.082,P=0.019)。
  3  讨论
   精神病作为临床上一种长期的慢性疾病,其也是一种精神心理上的疾病,药物的治疗只能够对患者的某些症状进行控制,不能够完全治愈精神病,当患者遇到社会心理因素的刺激时很有可能会再次复发,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治疗的时候,对其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通过护理将导致患者发病的心理因素去除,才可以完全根治精神病。但精神病患者与其他疾病患者相比,精神病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更多,且护理工作难度更大。如何做好对该部分患者风险管理工作,充分保障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该部分患者护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在精神病患者护理过程中存在有较高的使用率,旨在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其护理风险等级进行评估。再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充分保障该方面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实现对护理风险的有效控制。避免患者在恢复过程中,因其不健康行为对自身造成伤害,更避免患者出现自杀、出走等风险行为。同时,在交接班的过程中,通过对安全等级标示卡进行评估,可帮助该部分护理人员能迅速掌握患者各方面情况,使得后续各方面治疗以及护理操作能够更加符合患者,保障各类护理操作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定时对患者安全等级进行评估,可较为直观对患者恢复情况进行判定,对于护理方案的优化,以及评估之前护理操作的有效性等均存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间接达到持续提升该方面护理工作综合质量的效果。    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除了包含有传统护理床头卡的所有内容之外,其还增加了许多的患者信息记录,并且其识别上也要比传统护理床头卡要便捷,使得患者与医护人员都能够做到一目了然。因为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是运用嵌入式的方式,因此其能够轻松自然地对信息进行有效的提取,护理人员在查看信息时并不需要弯腰或是下蹲,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得到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病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护理人员常需要对信息进行更改,采用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可以使得信息更改变得更为便利,可在任意时间对信息进行更改,使得信息与患者的实际病情相结合,从而导致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得到显著的提高,并有效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故。同时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还选用了较为醒目的颜色,可以起到警醒的作用。早在陈佳丽[4]的研究中已经指出,借助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可有效提升对精神病患者的护理效率,提升该部分患者与各方面治疗、护理操作的配合程度。但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需要护理人员的正确使用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针对此,医院应该与精神科室的特点进行良好的结合,在医院中构建专门的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的成员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同时成员需要对精神科管理标准和操作流程都要有足够的了解,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医疗设备,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以此确保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展开护理的过程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护理人员在对患者使用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之前,需要先对患者及家属解释使用原因,等到患者与家属都同意之后才可对患者使用,从而使得患者与家属能够在整个护理过程中予以配合,患者及家属也可通过护理等级标示卡了解到整个护理环节[5]。护理人员在使用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的时候需重视其管理,待患者治疗完成后回收护理等级标示卡。在该次研究中,该院就将护理安全等级标示卡运用于对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结合观察可知,在该护理模式的作用下,可进一步保障该环节护理工作的有效性,可长期采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丽,刘莹,夏萍,等.颜色标识腕带在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7, 4(6):1080-1083.
  [2]  薛德云.护理风险管理在住院精神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6,6(6):334-335.
  [3]  陈霞.风险管理理念在精神科护理流程再造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1(12):12.
  [4]  陈佳丽.防跌倒护理风险管理在精神科住院患者的应用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7,8(17):82-83.
  [5]  吳佩.护理安全等级标识卡在精神科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8-119.
  (收稿日期:2019-03-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2084.htm